七月二十五日,天子下詔討伐荊州;八月一日,劉裕率軍出征;八月二日,諜報送到洛陽的楊安玄手中。

劉裕伐荊是預料中事,楊安玄早有準備,派沈慶之駐守竟陵、三千水師駐於破冢,援助荊州糧食,出動役夫幫著修建兩岸工事等等。

楊安玄預想劉裕應該在明年才會攻勢,沒想到丁旿刺殺事件讓輿論對劉裕不利,逼得劉裕不得不借助征戰轉移輿論壓力。

若是劉裕取勝,自然聲勢再漲,司馬氏最後一點勢力也將泯滅,只剩下任人宰割,反對之聲自會消失。

楊安玄冷冷一笑,豈能讓劉裕順心遂意,自己正要藉此次征戰,給這位劉太尉一個教訓,讓建康門閥看一看,戰無不勝的劉太尉同樣也會吃敗仗。

楊安玄沒有急著返回襄陽,而是在洛陽遠朋居中連續下達了多道命令。

首先,楊安玄寫信給司馬休之,讓他上疏朝庭,控訴劉裕罪狀,積極備戰,自己將與他一同對抗劉裕大軍,共同發檄討劉。

其次,楊安玄寫給北雍州刺史王鎮惡,讓他穩定北疆;讓孟龍符屯軍池陽,全力防禦夏軍;給蒯恩去信,讓他率軍南下,與梁州司馬朱超石一起平滅仇池國,將疆域擴充套件到武都、天水、略陽等郡,與安定郡聯成一片。

給北益州刺史陰績去信,讓他盯緊檀道濟,若是檀道濟從南益州夾攻荊州,則順勢攻佔南益州。

為防北魏趁火打劫,楊安玄命魯宗之在司州大舉募兵,從屯軍中選拔精壯一萬二千人,渡河前往蒲坂城,這樣二哥楊安遠麾下便有兵馬四萬,加上陳漁水師,足以可以抵禦魏軍的侵襲;同時讓齊恪、王慧龍、裴強守穩黃河南岸一線,不給魏軍可趁之機。

其三,楊安玄致信兗州刺史毛修之和別駕朱齡石,讓朱齡石領軍南下高平郡,提防彭城劉道憐和下邳太守檀韶率軍攻兗。

一旦自己與司馬休之聯合發檄聲討劉裕,大戰在所難免,不能把目光侷限在荊州,要防止劉裕從彭城進犯兗州。

北冀州劉敬宣,位於北青州和兗州之間,既可以聯合彭城進攻兗州,又可以出兵北青州,所以第四封信楊安玄寫了北青州刺史楊孜敬和別駕胡藩,讓他們做好隨時出兵北冀州的準備,先發制人。

胡藩這把利刃,自己深藏匣中已久,是時候讓他展露鋒芒了。33

劉敬宣是劉牢之之子,若不是劉裕脫穎而出,或許會成為北府軍的繼任之人,楊安玄思索有沒有可能拉攏他。劉敬宣對劉裕稱得上忠心,自劉裕主政以來,隨之南征北戰,討譙蜀、滅劉裕,出賣諸葛長民,幫著劉裕牢牢掌握了北府軍,這樣的人自己給不出足夠的價碼,總不能說滅了劉裕將來把北府軍交給他吧。

劉敬宣足智多謀,擅長領軍作戰,當初率軍伐蜀,要不是自己暗中掣肘,說不定益州早被他所平定。身為劉牢之之子,劉敬宣在北府軍中頗有威望,他全力支援劉裕會讓北府軍對劉裕更加忠心。

既然劉敬宣不可能投向自己,此人留著便是個禍害,必先除之,然後命胡藩奪取北冀州。

楊安玄苦思一陣,提筆給司馬休之寫了第二封信,信中楊安玄分析劉裕可能命彭城劉道憐和北青州刺史劉敬宣進攻兗州來牽制他援助荊州,因此要先下手為強,除去劉敬宣。

楊安玄向司馬休之建議,讓他寫信給北冀州司馬司馬道賜,讓他暗中聯絡有志之士刺殺劉敬宣,事成之後他會上疏奏請加封司馬道賜為齊王,鎮守北冀州。

…………

八月九日,琅琊王府,寥寥數人愁坐,酒不成歡。

當初宴請吳興太守司馬珣之時尚有六七人,如今只剩下司馬珍之,司馬國璠了。譙王司馬文思已貶為庶民,現在荊州;司馬叔璠和司馬楚之也在荊州,馬上就要與劉裕大軍交戰,生死難料,司馬道賜遠在北冀州為官。

司馬德文長嘆道:“劉裕強要伐荊,孤恐怕他得勝之後便要學桓玄篡位了。”

司馬珍之勉強笑道:“曾從事不是暗中向大王稟過,屆時雍公會與休之一道抗劉嗎,雍公兵強馬壯,不在劉裕之下,大王勿憂。”

司馬國璠悶聲道:“就算雍公能得勝,於皇室何益,無非是前逐狼、後迎虎。唯有休之能借此戰重振皇家聲威,收攏荊地民心,皇室方有一線生機。”

司馬德文再次長嘆,搖頭道:“談何容易,朝堂諸公緘口不語,天下藩鎮多為宋、雍分掌,皇室除了休之所掌的荊州外再無他處,如今荊州亦不能保,江山離亡不遠矣。”

朝廷討伐司馬休之的旨意頒發,揚州、徐州、豫州、江州、南益州、寧州、交州、廣州、北冀州表示奉詔,而雍、兗、北雍、北青、司、梁、北益表示荊州司馬休之並無過錯,不應無故興軍。

朝堂諸公緘口不言,坐觀成敗;天下百姓最好愚弄,官府通告如何說便如何信,對荊州作亂表示憤慨,支援宋公北伐。

然而,不同的聲音也在暗中興起,街頭巷尾議論宋公要學曹操,滅了荊州之後便要稱王,再往北滅了雍公就該稱帝了。

“別不信,宋公派護衛刺殺雍公的事你知道不?僕的表舅從北面販棗回來,親眼見宋公身邊的丁督護刺殺雍公……”

“亂扯,前些日子宋公出徵,僕前去觀看,宋公身邊的那條大漢不就是丁督護嗎?”

“唉,你們不知道,那個丁督護是假的。”

…………

荊州,江陵城。

刺史府,司馬休之有如熱鍋上的螞蟻,劉裕親率五萬大軍來伐,加上江州、夏口的兵馬已過六萬,自己即便有楊安玄的兵馬相助也相差甚遠,如何禦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