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裡,劉義隆道:“朕聽說交廣之地風物不同於江南,早有意前往一觀。”

話音剛落,尚書令傅亮高聲道:“陛下,萬萬不可,雍軍戰艦可繞海而地,交廣之地南面臨海,一旦雍軍由海上而來,恐禍生不測。”

王慧龍到達上虞後,拉攏江南門閥,劉衷率艦沿海岸巡遊,朝庭在郡縣駐守的船艦根本不敢迎戰,有的甚至乾脆降敵。

短短一月時間,劉衷便新得船場五座,戰艦增加了二百餘艘,只是一時找不到那麼多操舟的將士。若劉義隆真去了番禺,傅亮感覺劉衷完全可能從海上發動進攻。

不料,劉義隆看到傅亮想起謝晦之降,怒從心頭起,喝道:“依你之見,朕若不往尋陽,便要做亡國之君了。”

傅亮大驚,伏地請罪,劉義隆拂袖退朝。至西堂,召王弘、王華、王敬宏(王裕之,避劉裕諱)、孔甯子等親信議事。

“徐羨之、傅亮大逆不道,謀害天子、親王,朕欲除之。”劉義隆憤憤不平地道。

王弘勸道:“陛下,大敵當前,當以和為貴,處置徐傅二人,不妨等到退敵之後再說。”

劉義隆怒道:“害國之逆不除,朕寢食難安。”

眾人見天子心意已決,王華道:“徐傅兩人把持朝政,黨羽眾多,陛下要除兩人不妨先召檀將軍還朝,有他坐鎮不虞生變。”

劉義隆感覺建康城中兵馬不足,檀道濟威名赫赫,有他鎮守建康心中也能安穩些,命王華寫詔書。

再說徐羨之和傅亮退朝一起來到尚書檯,兩人相對無語,謝晦投降雍軍,天子對他們記恨已深,兩人恐怕難以自保。

王韶之急匆匆跑進官廨,低聲道:“陛下召王弘等人在西堂密議,似對二公不利,請二公早做決斷。”

徐羨之和傅亮大驚,連忙起身逃出西明門。徐羨之出城逃至新林,感覺無路可去,在一處燒陶窯中自縊身亡;傅亮乘馬奔至族中墓園,被屯騎校尉郭泓逮捕,劉義隆下令於廣莫門外斬首。

一日之內,三名顧命大臣兩死一降,建康城內流言四起,人心惶惶。

檀道濟收到劉義隆的詔書,命他率軍守護建康。徐羨之、傅亮被殺,謝晦投降的訊息檀道濟已知,此時天子召他進京意向不明,檀道濟不能不懷疑劉義隆要誘他進京斬殺。

高進之丟失夷陵城後逃入山中,輾轉回到下邳,被檀道濟任為司空參軍。高進之認為天子誅殺徐羨之、傅亮,對付同為顧命大臣的檀道濟可能性很大,畢竟當初是檀道濟率軍衝入宮中抓拿劉義符。

“兵臨城下,危亡之際不思退敵卻忙著排除異己,朝堂諸公腹中裝得全是糞草。”檀道濟氣惱地吼道。檀道濟以雍軍攻打下邳、前線戰況緊急為由拒絕返京。

得知檀道濟居然抗旨,劉義隆既惱又怕,若是檀道濟再歸降雍軍,那自己只有早點袒體銜璧投降了。

四月六日,劉衷率水師攻克番禺,廣州刺史劉謙之北逃至始興;王慧龍在上虞起兵,三日後奪取山陰城,一萬五千雍軍朝錢塘進發,沿途永興、富春等城望風而降。

劉義隆忙命到彥之率軍從京口救援錢塘,自己匆忙帶了文武乘船前往尋陽避難,派兵部侍郎顧仲文出使洛陽,表示願意稱臣納貢,希望能劃江而治。

五月二日,雍公楊安玄向麾下眾將下達總進攻令,“宜將勝勇追窮寇”。

五月十八日,夏口在錢磊和杜驥的合力下告破,嚇得劉義隆連忙逃往豫章;五月二十六日,王慧龍在錢塘城北破到彥之大軍,到彥之敗走陽羨城(今江蘇省宜興市);五月三十日,劉衷部將郭挺攻克即陽,進逼京口。

王鎮惡趁勝追擊,圍困豫章城。六月七日,劉義隆駕素車白馬,袒體自縛,銜璧牽羊,率文武出降。王鎮惡解縛受璧,讓劉義隆下旨命劉宋文武投降。

雍軍船艦浩浩蕩蕩沿江而下,所過之處並無抵抗,王仲德在歷陽歸降,張邵在臨沅降張鋒。

船至石頭城,鎮守建康的彭城王劉義康出降,王鎮惡率軍入建康,收取圖書典籍,封存府庫,嚴格兵丁不得擾民,並請出郗恢出面安撫門閥士族,京城數日之內便安定下來。

六月十日,江夏王劉義恭自京口投書願降;六月十四日,檀道濟歸降。

至此,天下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