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衛急忙上前扶住到彥之,不容分說架著他往後走,剛走出兩步遠,左前方的城牆「轟」然一下朝外坍去。

接著又是一聲悶響,竟陵西牆開始大面積向外塌去,城頭搭建的柵樓栽落,擺放的投石車、弩床等守城器械隨著往城下跌去,發出巨響。

整個西牆出現大大小小的裂縫,有的宋軍躲閃不及,也從城頭滾落,城牆上亂成一團。

竟陵西牆坍塌出三處斜坡,早有準備的雍軍扛著竹梯朝前衝去。雍軍很快衝上城頭,與宋軍激戰在一起。

城中有三萬多宋軍,到彥之不甘竟陵被奪,命令宋軍拼死堵住坍塌口。到彥之準備將雍軍逼退城下,然後用木柵、土袋緊修補城牆。

可是雍軍不光從斜坡攻城,衝城車、雲梯也向前推進,衝城車的尖錐撞在城牆之上,原本的裂縫迅速地擴充套件開來,夯土開始大塊地掉落,不一會城牆就被掏出了大大小小的窟窿,有的地方開始往外塌落。

眼見登城的雍軍越來越多,開始沿著城牆向南門、北門殺去,到彥之知道竟陵城丟失只是時間問題了。

前段時日劉裕派人給他傳旨,萬一竟陵城不保,讓他率軍登艦從揚水撤往江陵,保全將士性命。

原以為竟陵城至少能堅守半年以上,沒想到一個半月時間就被雍軍攻破,到彥之下令將士退入城中,與雍軍展開巷戰,全力防住東門通道,讓宋軍能出東門登艦退走。

竟陵巷戰進行了兩天一夜,宋軍在城中留下了四千多具屍體,剩下不到三萬人或登艦或沿著揚水往江陵方向退走。雍軍付出近三千人的傷亡,佔領了竟陵和揚口水寨。

三萬竟陵宋軍抵達江陵,劉裕命到彥之在江陵四周險要之地建戍

樓、塢堡、烽堠,繞江陵四五里布起一道防禦線,魯軌退軍紀南城,等待楊安玄率軍來援。

楊安玄留給王鎮惡二萬六千兵馬鎮守竟陵,帶著三萬餘兵馬迴轉紀南城。

魯軌悄然向楊安玄建議,江陵宋軍有五萬餘眾,一時之間難下,馬上就是新年,讓楊安玄先回洛陽。

楊安玄聽出魯軌話外之意,他接司馬德文到洛陽即位後不久便出征,大半年沒有迴轉。雖說朝中都是親信把持,每隔兩日便有節略報他,雖然遠在江陵,洛陽的風吹草動瞞不過他。

司馬德文在洛陽尚稱安穩,每五日象徵性地臨朝一次,朝政交於陰友齊、楊思平、辛何、習闢疆、趙田等人率六部尚書商議處置,世子楊愔與曾安、餘應每日編寫節略,也算是聽政參政。

隨著雍軍在西北戰場上的節節勝利,越來越多的門閥士族派遣子弟前往洛陽,其中不乏宗室子弟。太常司馬國璠、宗正司馬叔璠雖知晉室已無再興之望,但總想著為司馬氏多謀求些好處,提拔些才俊,保留些元氣。

有些門閥舊臣找不到門路也尋到兩人頭上,兩人也悉心接納,一時間兩人府邸門庭若市、日日笙歌。

司馬德文與黃門侍郎閒談之中得知兩人接納宗室、舊臣的訊息,大驚失色,急召兩人入宮訓斥。

然後與陰友齊等人商議後,命太常司馬國璠於洛陽城南門外興建明堂、太學、辟雍、靈臺等建築,宗正司馬叔璠前往秦、涼之地勞軍;再下旨命鴻臚寺卿袁濤立延賢堂,為國薦才。.

司馬國璠兄弟得了天子旨意,不敢再有其他心思,奉旨行事,那些投靠之人自然辨出滋味,老老實實地前往延賢堂登記造冊,等待戶部考績。

楊安玄想了一下,回洛陽過年確實很有必要,可以安定人心鞏固權威,江陵戰事一時難有突破,等開春之後再來不遲。

江陵,劉裕同樣打算回建康過年。任命佷山縣侯到彥之為使持節、南蠻校尉,掌荊州軍政要務,輔佐宜都王、荊州刺史劉義隆。

朝廷命將,以節為信,指揮軍隊,或像蘇武那樣持節出使他國。持節分為三等,使持節為上,持節次之,假節為下,許可權分明。使持節可殺二千石以下官吏;持節殺無官位者,統軍時與使持節相同;假節只能誅殺犯軍令者。

「刺史任重者為使持節都督,輕者為持節督」,使持節原本應授於劉義隆,劉義隆年少故而劉裕將軍政大權交於到彥之之手,劉粹、沈林子等諸將都要聽從到彥之節令。

劉裕命沈林子鎮夷道、高進之守夷陵、劉康祖戍樂鄉、劉粹率水師巡於江上,張邵率軍鎮於江安。

自覺江陵無恙後,劉裕領著謝晦、傅亮、檀道濟、呂太醫等人乘船順江而下,於十二月二十八日迴歸建康城,而在兩日前楊安玄也回到了洛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