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一章蓄勢待機(第2/2頁)
章節報錯
賀朗得知拓跋嗣的旨意後,感覺拓跋嗣仍把用兵的重心放在北燕身上,一面與嵇拔商談,一面請劉裕先派遣造船工匠前往魏國,以示誠意,督促魏國早日出兵。
劉裕給京中送繳獲雍軍的火藥時,就讓徐羨之召聚造船工匠,徐羨之當然不會動用朝廷造船場的工匠,於是下令從三吳之地徵召造船工匠到京中聚集,六月徐羨之向劉裕稟報,已然召得一千六百餘人。
魏***而攻打北燕,派遣工匠之事便擱置了下來,恰好劉裕懸賞改進軍械工藝,戰艦更是重中之重,這一千餘人便留在玄武湖造船場中琢磨如何提升船艦的戰力。
集眾之智,不少好點子冒出,建安船廠的老船匠石橫世代造船,先祖曾在杜弢麾下任校尉。杜弢反叛時,朝廷命陶侃討伐,為對付陶侃水師,杜弢發明了桔槔對付陶侃所率的水師。
石橫道:「先祖曾提過,‘桔槔一端系石塊,一端以繩索牽引,置於橫竿之上。待敵船靠近,鬆開繩索,石塊下落將敵船砸碎、砸翻。亦可拉動繩索,將巨石拋飛,擊打船艦。」
這個提議立時引起管理船場的官員毛敬重視,讓石橫指導在一艘樓船的首尾各裝了一套桔槔,然後讓艨衝艦假扮雍船進攻。
宋軍船艦有不少繳自盧循,當初徐道覆造船高大,與劉毅、何無忌的水戰中佔據上風。劉裕認為高大的船艦在水戰中佔據優勢,以後宋軍船隻都造得高大。
假扮雍艦的船隻比樓船低了半丈多,等挨近艦首,毛敬一聲令下,一端懸著的巨石墜落,重重地砸在船艦之上,頓時將船板砸得碎裂,船體翹起,差點沒翻沉。巨石被繩索高高提起,然後又重重落下,不用幾下假扮雍艦的船隻便四分五裂。
此法可行,毛敬當即下令除了船首船尾外,在樓船兩側再各置一套桔槔。巨石不好掌控,毛敬命人將巨石改為三百斤重的鐵塊,鐵塊前端鑄成錐狀,一錐落下,小船立刻被砸漏。
看著新式戰艦誕生,想到劉裕許諾的封侯賞賜,毛敬哈哈笑道:「桔槔乃汲水之物,不好用此名字。此物能將戰艦拍沉,可名之為‘拍杆。」
五兵尚書鄭鮮之看過拍杆威力之後大喜,下令船場在五丈長的船艦上皆安裝拍杆,命人繪畫好船隻圖形,親筆描述拍杆威力,送於江陵的劉裕。
劉裕覽信大喜,再有三五個月,己軍便會多出數十艘裝載拍杆的船,屆時當可擊敗雍軍水師,沿漢水攻打襄陽城。
船場工匠正在為艦隻安裝拍杆,賀朗此時讓他送五百船工前往魏國,劉裕有些猶豫不決,索性等拍杆安好後再送工匠北往不遲。
謝晦繼續道:「今年棉價高漲,聽聞魏人在榷市以百錢一斤的價格收購棉花,不妨多裝載些棉花前往魏境換糧。」
劉裕隱隱感覺不對,雖說棉花製成的冬衣可讓將士們安穩過冬,但棉花、棉布的價格如此高,勢必引誘不少人
棄糧種棉。據軍情司稟報,那些門閥世族有的居然拿出半數田地來種棉。
這些門閥世家的田地雖然不用納稅,但種出來的糧食除了儲存外便要流向集市,如果田地用來種棉,那麼勢必沒有多餘的糧食流向市場,難怪徐羨之來信告知今年的糧價上漲得厲害。
明年一定要嚴控種棉的數量,劉裕的眉頭皺起,普通百姓還好掌控,那些世家門閥著實讓他頭痛。眼下缺糧,還要靠門閥相助,雖然位極人臣,離寶座只有一步之遙,劉裕仍有束手縛腳之感。
想到這裡,劉裕忍不住輕嘆道:「道和若在,定能為愚解憂。」
聽劉裕思念劉穆之,謝晦臉上有些掛不住,他一向與劉穆之不睦,自認才幹不在劉穆之之下,若沒有劉穆之壓著自己,自己早就是宋公麾下第一謀臣了。
謝晦知道劉裕是為糧食發愁,略思片刻道:「主公何不往南求糧。」
往南,劉裕一愣,南面是交州、廣州。劉裕聽劉穆之跟他提過,交廣一帶有雙季稻(2,但由於耕作技術欠發達,加上人口不多,糧食產量有限。即便交廣有餘糧,千里迢迢送往建康,路途食用消耗,恐怕剩不下多少。
謝晦笑道:「愚族中與林邑通商,稱林邑今年大熟,林邑國主常率兵寇日南、九真、九德等諸郡,殺傷甚眾。主公何不命交州刺史杜慧度南征林邑,揚我國威。」
劉裕笑道:「宣明說得是,撮爾小國撮不知天威。膽敢屢屢寇邊,當伐之。命交州刺史杜慧度征討林邑,將之納入國土,收其珍寶、糧食、百姓,以資國用。」
「注(1:《晉書》用壽春,《資治通鑑》用壽陽,看地圖應該是指同一個地方--安徽省淮南市,而不是山西省晉中市。淝水是淮河支流,應與合肥的肥字同源。
 2:東漢楊孚《異物志》:「稻,交趾冬又熟,農者一歲再種。」《水經注》:「九真自東漢開始,有‘兩熟之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