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是赫連勃勃,楊安玄高舉長槊,縱聲應道:「弘農楊安玄,來取爾的人頭。」

赫連勃勃仰天狂笑道:「想取朕人頭的數不勝數,可是都被朕砍下了人頭。」

說罷,赫連勃勃催馬朝楊安玄殺去,楊安玄不甘示弱,策馬相迎。刀槊相擊,發出密集的碰撞聲,兩騎再次錯身而過。

夏軍兵力佔著優勢,騎射水平也在雍軍之上,數次對鑿後,有數百名雍騎倒在血泊中。赫連勃勃得意地揮舞著手中龍雀,狂吼著要斬下楊安玄的狗頭。

此時夕陽西墜,再有一刻鐘天就要天黑了,楊安玄下令吹號,雍騎在他的率領下往陰密城撤走。

赫連勃勃哪裡肯放雍軍離開,在後面緊緊追趕,很快陰密城就出現在眼前。雍騎從敞開的東門馳入,還來不及關閉城門夏騎便銜尾追至,夏軍衝入陰密城內,興奮地大呼小叫。

楊安玄並未在城中停留,直接帶著輕騎穿城而過,從西城出了陰密城。赫連勃勃隨著部眾衝進陰密城中,發現城中空空蕩蕩,連忙下令四處檢視。很快有偵騎稟報,陰密城北門和南門被石塊封堵,只有東、西兩門可以出入。

「不好」,赫連勃勃急忙下令道:「趕緊出城。」

此時,城牆之上伏兵四起,火箭紛紛朝城中射來,城中堆滿了木材、稻草,上面灑著火藥,遇火就燃。

眼見火苗竄起,赫連勃勃想起在義陽鄉的情形,陰密城成了另一處義陽鄉。拼命地鞭馬朝東門馳去,此時城門處擁堵了一大群想出城的夏軍,而城外沈慶之帶著兩千部眾早已嚴陣以待。

弓箭朝著城門處攢射,屍體在城門處堆積,別說馬行就連人想要爬出城去都困難。西城,楊安玄同樣堵住了城門,不讓夏騎從城中逃脫。

赫連勃勃看著越來越大的火,趕緊吩咐道:「上城牆,想辦法出城。」

城牆上潛伏的雍軍燃著火後,順著早就準備好的繩索攀下城去,等夏軍衝上城頭,早已空無一人。

看著城中如沒頭蒼蠅一般亂竄避火的兒郎,站在城牆上仍能感覺到撲面的炙熱,赫連勃勃心中一片冰涼,莫非自己要葬身於此。

身上的親衛提醒道:「陛下,可以用大氅和皮裘結成繩,槌下城去。」

靠著皮裘結成的繩索,幾名親衛先下了城,赫連勃勃跟著攀下城來,功夫不大,從城頭槌下三四百人。

赫連勃勃不敢多等,若是讓楊安玄發現了他們逃出城

,此時沒有戰馬,那便只有束手被擒了。

陰密城中火光沖天,遠在二十里外的赫連阿利羅也發現了被火光映紅的夜空,連忙帶了一千名輕騎前來檢視緣由。

走到半途,正與狼狽逃竄的赫連勃勃等人相遇。赫連阿利羅忙讓麾下讓出戰馬,其餘將士則一騎雙人,會合了看守糧食的夏騎,急忙往爰得城方向逃去。此時逃命要緊,雍軍留下的粟米和牛,根本無法顧及。

天亮之後,火光逐漸熄滅,空氣中瀰漫著令人作嘔的焦香味,楊安玄派出一隊人馬進城檢視,城中到處都是焦黑一團的馬屍、人屍,初略統計燒死的夏軍在五千以上。

有人在城牆上發現了十數根綁在一起的裘衣繩,搜尋屍體沒有發現龍雀寶刀,楊安玄估計赫連勃勃逃走了。

當初楊安玄進陰密城時發現陰密成了一座空城,便設計出引君入甕之計,讓沈慶之押運糧草,有意引赫連勃勃入伏。

此刻陰密城已被戰火化成廢墟,楊安玄率軍離開,來到沈慶之丟失糧草之處,粟米完好地堆放在那裡。將牛群歸攏,修理好車軸,雍軍返回了鶉觚城。

赫連勃勃逃回了爰得城,身邊的兵馬不足四千人。赫連勃勃不敢耽擱,當日便離開爰得城往西川方向逃竄,半途與赫連倫、赫連安等人統領的一萬八千兵馬會合,這才鬆了一口氣,率軍先行迴轉西川。

楊安玄到達鶉觚城後,偵騎稟報夏軍棄爰得城而逃,楊安玄率軍前往安定城。

安定城,守軍看到高高飄揚的雍字旗,歡聲雷動。郭恭下令敲開封堵城門的冰牆,與廖輝等人一起出迎。

第二日,楊安玄拜祭傅弘之,決定將他的棺槨埋葬在安定城西的西巖山中,依照偃師忠義冢的格局,楊安玄準備為傅弘之修一座紀念碑,將此次出征死亡的將士姓名都刻於碑上,受後世煙火。

隨後,楊安玄下令追擊赫連勃勃,三軍激昂,群情激憤,司馬廖輝請為先鋒,誓要斬下其人頭祭奠傅弘之的在天之命。

二月十二日,兩萬雍軍從安定、鶉觚匯聚於漆縣,向著東北方向的西川城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