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零五章科舉盛況(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番話說中虞家父子的心思,劉裕要想坐穩江山,必然要世家門閥相助,至少在平滅楊安玄之前不敢大開殺戒,若是將來楊安玄真要被劉裕所滅,虞家再找機會逃往魏國不遲。
丁全想了想,船廠之事要虞家大力相幫,決定把隱藏的秘密透露一點,道:「餘姚離海邊很近,虞公不妨做些準備,一旦有變及時通知吳掌櫃,他會帶人接應你們出海。大海茫茫,終有安身避難之所。」
楊安玄早在京口殺死水賊逐水雁時就留意到海島的用途,曾命劉衷找尋逐水雁在海上的據點,桓玄進攻建康,劉衷就率麾下水師到此處暫避,後來才投奔襄陽楊安玄。
孫恩作亂三吳,就以餘姚不遠的舟山島嶼為基地,朝廷缺少海上征戰的船隻,才讓孫恩兵敗後逃回海島休養生息。舟山群島就在餘姚不遠,孫恩敗亡後,劉裕曾命水師搜尋海島根絕匪患,會稽不少世家都曾動心利用這些島嶼,虞家也在兩處可以住人的海島上設有據點,走私些貨物。
聽丁全話中之意,顯然雍公也是附近的海島有安排,虞平臉上露出笑容,道:「如此甚好。等十一月海上風浪平靜,虞家有兩艘前往南洋的舟犮要歸來,到時候愚會讓質兒將船廠內的木料及工匠運往北青州。」
丁全大喜,舉起茶杯以茶代酒,笑道:「屆時愚會親來,護送人員和物資前往。」
虞平舉杯相和,頗為滿意。推心置腹算不上,但彼此建立起信任,虞家多了些保障。……
襄陽,離考試的日子越來越近,城中語調各異的「之乎者也」聲洋洋盈耳,城中茶樓酒肆,西市各大坊市有如過年一般,機靈人推個小車賣點吃食一天也能賺個百餘錢。
最熱鬧的莫過於書肆,致遠齋被前來的學子擠得水洩不通,印好的書剛擺上架就被一搶而空,經書好賣,連帶著佛經也賣出不少。
事先楊安玄估計前來應試的人約在三千至四千之間,及至九月二十日報名截止,聽到孔鮮稟報,前來登記考試的名單超過了八千人,其中參加進士科(六品以上才有資格的六百一十八人,而參試舉人科的寒士和普通百姓多達七千五百二十九人。
楊安玄既喜又愁,喜的是科舉試能吸引如此多的人前來參試,足見其魅力,天下寒士苦九品中正制久矣,自己開了這個口子,也便吹響了九品中正制消亡的號角。
按照孔懿的建議,將此次科舉分為進士和舉人兩科,照顧那些門閥士族子弟,而且公文中說得明白,進士科取中為官,舉人科取中為吏,即便如此,對寒門和普通百姓來說也是難得的機會。
愁得是八千多人前來應試,原本準備了一鍋粥就要改成兩鍋了。原本學宮空出來的居處不夠用了,四人間變成了八人住,楊安玄還緊急下令在襄陽學宮空地搭建茅屋,供前來考試的寒士借宿。
八人一間的通鋪上面有氈毯,條件不好卻免了露宿街頭,至於有錢人自可住旅舍或租賃住處,用不著楊安玄擔心;一日三餐粟米粥不缺,中午這頓每人還發麵餅一
塊,讓不少擔心忍飢挨凍的學子放下心來。
發現學宮圖書館可以借閱書籍,但場地有限每日只讓千人入內,於是天不亮藏書館外擠滿了前來看書的人。有人拿了紙筆抄錄,對多數人來說除了四書五經並未讀過其他的書,甚至有人連線四書五經也未看全,或者說抄錄完整。
孔懿沒有回曲阜,而是住進了學宮中與郭高等人談古論今,準備看過科舉取士後再回返。
看到這麼多嗷嗷待哺的學子,孔懿感嘆不已,推廣儒學任重道遠。專程帶著兒子孔鮮一家前往雍公府去見女兒孔鮮,商議將致遠齋中賣售的經書免費贈送給學子。
冉氏有些不情願,致遠齋中經書有五六千本,公爹張嘴就送出,大半年的收益便投到了水裡。孔鮮和孔苗兩兄妹大力贊同,等楊安玄散衙回來,楊安玄自然願意,還提議讓印刷工加工趕製,儘量多送些出去。不過每人暫只許領一冊,相互可以交換著抄錄。
發放書籍的地方在學宮,聞訊而來的學子們在大成殿前排起長長的隊伍,那些先行領到書籍的學子眉開眼笑地邊走邊看,與身邊好友商量著互相抄錄。
傅容緊了緊身上的衣服,他是江州鄱陽郡餘汗人,是襄陽西市一家商鋪的典計,得知襄陽科舉的訊息,當即決定參加考試,若能被取中,哪怕只做一名吏員,也遠勝過典計。不過,傅容聽說前來應試的人超過了八千,這麼多人應試,傅容實在沒有信心。
杜強來自成都府,他原本是毛璩治下的一名書吏,譙縱奪取成都後被任為越岑嶲郡會無縣的縣丞,朱齡石與檀道濟將益州一分為二,杜強感受到雍軍的強大,得知襄陽科舉,思之再三決定前來一試。雖然自己已是名小官,但杜強敏銳地感覺到,透過科舉考中的授官將來一定前程遠大,遠勝過自己在縣丞的位置上熬資歷。
和杜強一樣心思的還有那位樊城議生魏宗,如今已是循行魏宗也認為透過科舉能更好地改變命運,八千多應試的考生中有近百名低階的官吏。
楊安玄這幾日忙得焦頭爛額,他身邊的書令史餘應也在老師孔鮮的鼓勵下前去應試了,餘應向楊安玄稟報時稱,願與所學與天下士子一決高下。
八千餘人應試的盛況,牽動著天下所有人的心,不說雍公治下,便是建康城中司馬德文、劉裕、王謝等門閥紛紛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襄陽科舉,魏主拓跋嗣也與座下八公多次談論科舉之事。
或歡欣,或期盼,或彷徨,或恐懼,無數人在等待著十月八日考試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