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是魏都,魯湛在平城呆的時間不短,每日走街串巷,進出商鋪化裝成南方販貨的商賈,從隻言片語中探尋需要的情報。

想加入暗衛要經過嚴格的挑選,忠誠是首要的,機靈是必要的,魯湛得胡藩推薦才有機會進入暗衛,暗衛有專人教授如何打探訊息、傳遞情報、被抓後如何脫身以及自殺等知識。

魯湛加入暗衛的時間不算很長,但他為人機靈擅長裝扮各色人物,深得黃富的喜歡,有重要任務總想到他,所以魯湛在暗衛中升遷很快,四年時間便是典史了。

十天不到,魯湛便探得天師道在魏國越發興盛,魏主拓跋嗣時常召寇天師入宮講道,寇謙之進奉仙丹,拓跋嗣服用後命他每月煉丹進獻。

四月末,魏主拓跋嗣北巡,魯湛跟在後面赤城(今河北赤城,然後到北燕龍城轉了轉,得知魏晉互市,魯湛決定前往魏境的漯沃榷場看看,看過後跟隨商隊回返。

走到渤海郡南皮(今河北滄州南皮縣北面時,發現了絡繹不絕的車隊。從馬車上卸下不少粟米,南皮城外開始施粥賑濟災民。

魯湛十分奇怪,眼下正是青黃不接之際,一路都見餓死的百姓,魏人哪裡來的糧食,難道是從榷場購得。

跟在車隊後面走了一程,魯湛發現車轍印很深,車上載有重物。不過魏軍看護得很嚴,無法接近,魯湛不打算繼續跟下去,而是去追溯車隊的源頭。

長長的車隊瞞不住人,魯湛輕鬆地找到了陽信城,從城中百姓口中得知,十數天前陽信城戒備森嚴,大軍將東面的碼頭封堵起來,不知在做什麼。

如今碼頭已是船去人空,這幾日天氣晴好,魯湛在碼頭地面發現了大量的蹄印和馬匹的糞便,顯然是用馬匹換取粟米。

看來交換地就在此處,是海船運來,只是這些粟米、貨物從何處而來,高句麗、倭國,還是南面的商隊,甚至是朝廷?那些分量沉重的貨物是些什麼東西?鐵錠,刀槍?

魯湛敏銳地察覺到這批貨物交易的異常,魏軍出動軍隊戒嚴,肯定有什麼不可告人的東西。

向周邊的漁民打聽,得知來了許多艘大船,足有三四丈高,桅杆密密麻麻像樹林。..net

魯湛心中有了大致的猜測,透過漁民的描述應該是艆zhou和舟犮之類的海船,這種船隻有三吳一帶才能製造。

這麼多海船,哪怕是數家門閥合在一起也不太可能,聯想前段時日魏使與朝廷簽訂盟約,開放榷場,這些海船極可能是朝廷的船隻,陽信城很可能是暗中的榷場。

為了穩妥起見,魯湛沒有急著回去,而是進了陽信城再打聽訊息。此時陽信城中已有來了不少探聽訊息的商賈,那長長的車隊從陽信城離開,沿途卸下糧食賑災,眼下魏國境內一石糧賣到五百錢,若能找到買糧的途徑,便能大發一筆。

普通百姓不知道訊息,陽信城的官吏多少知道些東西,能登門拜訪縣令的自然是門閥貴族,一般的商賈便請了縣衙的小吏到酒樓吃席,希望能打聽到一絲訊息。

在陽信城呆了五天,各種小道訊息滿天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魯湛決定不再耽誤時間,先回襄陽送信,既然在陽信城有過一次交易,相信總會有第二次。稟報黃司使,讓他派人前來蹲守便是,自己這個首功還是早些拿到手穩妥些。……

七月,朝廷准許襄陽試行考試取士的詔書頒至了。

詔書稱朝廷祠部、吏部派官員前來主持此事,考試的題目也由他們帶來,錄取計程車子擇優選官等等,楊安玄嗤之以鼻,到了咱家一畝三分地,還由得了你說了算。

原本考試的時間定在八月,楊安玄覺得時間來不及,推遲到十月初。下令各地驛館酬情接待前來應試的學子,勿使學子們凍餓。

考試的地點設在襄陽學宮,那裡有數百間學堂,屆時考試時將學生放假便是,估計學宮中亦有不少學子會參加考試。

雍公府行文天下,歡迎學子前來襄陽參試。雕板印製了數萬張告貼,在城門處、驛館外、集市上廣為張貼,甚至讓商隊帶往大江南北,西秦北魏等地,只要前來一視同仁。

真正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胡漢,不限種族,不分國別,唯才是舉。

一場風暴從襄陽刮出,迅速地傳向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