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誘以名利(第2/2頁)
章節報錯
荀伯子驕傲地仰著頭,用眼角餘光看著身旁激動計程車人,他根本不屑與這些出身寒微的人爭奪可憐的卑位。
荀家雖然不比以前,但仍是上品門第。去年荀伯子與謝家結親,娶謝安二兄謝據的孫女為妻,朝庭授其駙馬都尉的散官。
對於他來說,積清望前往京城才是正途,何必在郡縣與寒家子爭食。
馮立手拈鬍鬚沉吟,此次他率徒從南陽遠道而來,便是想在潁川、縈陽出仕,一展抱負。
前兩日飲宴時,自己藉機向楊太守提出,楊太守已經允諾,有兩個職位供自己選擇,一是太守府主記室,一是縈陽郡屬縣縣令。
這兩個職位各有優劣,馮立猶豫未絕,今日聽楊安玄向眾發問,如何治理一縣,馮立有了決斷,就任縣令。
王鎮惡目光閃爍,若能給他一縣施為,定當讓百姓安居樂業,治理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嘴角露出苦笑,自從祖父身死之後,家族四分五裂,自己此次來鄢陵沒有報通祖父的名姓,便連見楊安玄一面都做不到,楊安玄又焉能把一縣交到自己手中。
「愚剛才說過,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楊安玄的聲音再度響起,鬨鬧聲平息下來,眾人靜聽楊太守講話。
「方才諸位所說治縣之理念,亦是從書中得來。不過,愚想問一問,諸公之中有幾人知曉如何賑災?如何收賦?小吏如何盤剝百姓?庫倉有何弊政?山賊如何清剿?」
一連串的發問提出,眾人火熱的心思冷卻了許多。
荀伯子出聲應道:「孟子說過,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些瑣事自有下吏施為,上位者只需查驗成效、賞罰分明便是。」
見不少人點頭附和,楊安玄笑道:「若是下吏欺瞞,如何察覺?」
荀伯子傲然道:「愚自問兩眼不瞎,是否欺瞞自能分辯。」
荀歌暗自搖頭,自己這個侄兒缺乏歷練又心高氣傲,若是真讓他做個縣令,怕也要被人玩弄於鼓掌之間。
楊安玄沒有與荀伯子爭執,只是淡淡地道:「民間有話「官清似水,吏滑如油」,在座的諸公有不少對此應該有所體會。」
「不錯,僕家中交糧賦,縣中小吏要扣除雜物、水份,還有草袋以及運費,明明一石稅賦要收至一石二斗。」
「你這還算好的,愚是青州呂縣人氏。魏軍寇境,青州劉刺史下令徵收逐魏稅,每丁一石,愚家中有成丁三口,硬是被索要了三石粟米。」……
聲聲抱怨沸反盈天
,楊安玄見局面有些失控,忙道:「所以諸公若有一天為民父母官,一定要體恤百姓,與民生息。」
眾人齊齊應道:「謹遵太守教誨。」
楊安玄看了一眼眾人,繼續道:「愚知道來的諸君多數人家境並不寬裕,甚至衣食無著,如何改變?」
見眾人眼中流露出殷切之意,楊安玄知道眾人誤會了他的意思,失笑道:「入仕為官是一條途徑,但今日就鄢陵聚有五百餘人,能入仕之人畢竟只是少數,諸君可曾想過利用所讀之書改變命運。要知道,書中自有千石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宋真宗趙桓的《勸學詩》流傳於後世,自有其激人上進的動力,三句話念出果然引得眾人眼光精亮,一眨不眨地盯著楊安玄,想從他嘴中得知如何從書中得到千石粟、黃金屋和顏如玉。
楊安玄微微一笑,道:「家父任河南太守,鎮守洛陽時,愚年紀尚幼,成天只知嬉戲玩樂,尤好打獵。在山間遇雨,逢野觀宋道士相談甚歡,宋道士贈愚一本帛書,雲節紙、碧春茶以及楊家犁皆是帛書中所記。」
不少人聽過楊安玄的故事,甚至知曉這本名為《天工開物》的帛書被楊安玄無意中焚燬,多少人曾扼腕痛惜,罵楊安玄是敗家子。如今聽楊安玄親口證實,齊齊發出響亮的嘆息聲。
「據宋道士稱,《天工開物》一書乃墨家所傳,可惜愚年少無知將此書焚燬,書中尚有許多珍奇之物不能重現於世。」
又是齊齊的嘆息聲,眾人都是讀書人,自然知道雲節紙比起桑根紙、黃檗紙要好,但是價格也要貴上不少,等閒人用不起。
自打碧春茶問世後,文人雅客品茗談玄皆愛用這種清香淡雅的泡茶,價格同樣不菲。
這樣說來,楊太守確實從書中得到千石粟,黃金屋,只是這樣的奇書可遇而不可求。
「諸公都知道楊家犁吧,此物能讓農人多收半數糧,還能節省畜力,誠為利國利民之器也,秦、魏、燕等國以重金相求,比《小窗幽句》值錢吧。」
眾人默然,許多人心中念頭轉動,想想自己讀過的雜書中是否有同樣的記載。
偉人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楊安玄知道自己要改變這個時代,最大的倚靠是科學技術。
他知道不少劃時代的技術,但限於當前的生產力絕大多數無法變為現實,一人智短,眾人計長,若是自己麾下有魯班、劉曄、馬鈞這樣的發明家,大事可期。
士農工商,世人視工為賤業,自己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世俗的看法,不妨先從士人身上開啟點缺口,營造一種務實創造的風氣。
想到這裡,楊安玄道:「愚在此承諾,誰若能拿出有利國計民生之物,榮華富貴自可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