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風浪不息(第2/2頁)
章節報錯
盧循竄往交州,攻佔合浦,恰巧山賊李奕等人與交州刺史杜慧度有仇,兩者合兵攻打交州治所龍編。
龍編城外,杜慧度用雉尾炬火焚變民軍船隻,盧循中箭投水而死,杜慧度撈出其屍體斬首,連同盧循之父盧暇、四個兒子以及錄事參軍阮靜等人的首級,全部送到建康。
至此,歷時十一年的孫恩、盧循之亂徹底平定。
朝廷下旨賞功,授劉裕為太尉、中書監,錄尚書事、揚州刺史等官職不變。劉裕知大局已定,這次不再推辭,欣然接受。
天子又以雍州軍南下相助平叛為由,加楊安玄為侍中、驃騎將軍;以後將軍劉毅守護建康、督運輜重之功復任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重返歷陽任豫州刺史;其他有功將領一併封賞。
劉穆之轉任太尉府司馬,替劉裕在京中招募有才之士,吸納了大批孟昶的參佐入太尉府,原左光祿大夫殷茂之孫、故司徒王謐女婿殷景仁;故太尉謝安之兄謝據曾孫、驃騎長史謝重之子謝晦等俊才都得到劉裕的重用。
劉毅發覺劉穆之對劉裕的幫助極大,在背後替劉裕出謀劃策,不少門閥受其拉攏投靠了劉裕,深忌之。於是常在劉裕面前提及劉穆之權力過重,將來難以抑制,可是劉裕知其心意,反而更加信任劉穆之。
雷池、左裡擊敗變民軍後,夏口、潯陽、歷陽收復,劉毅迴轉歷陽城,不久上表朝廷,要求督江州軍事。
劉毅奏稱江州處於要衝,與揚州、豫州聯為一體,是京師的屏障。盧循禍亂之後,江州糜爛,百姓寥落無幾,交通不便,如今燕國已平,胡人難以寇江,應將江州州府與軍政分開,厲行簡易仁愛之政,減輕百姓負擔。
琅琊王因劉裕權柄太重,巴不得有人分權,以天子名義准奏,命衛將軍、豫州刺史劉毅督江州事,移鎮豫章,江州刺史庾悅歸劉毅統轄。
劉毅將鎮所遷至豫章,庾悅的好日子便到了頭。當初劉毅住在京口,尚未入仕,與親友到東堂射箭,恰逢司徒右長史庾悅要用射場,眾人只得避走,唯有劉毅不走,依舊留在東堂射箭。
庾悅隨行帶著廚師,烹飪美味,劉毅見到上前索要烤鵝,被庾悅斷然拒絕,劉毅記恨在心,一直想要報復。
到任豫章後,劉毅命部將趙恢率一千兵馬進駐潯陽,左一道命令右一道公函,讓江州三千文武官吏疲於奔命。即使如此,劉毅對江州事務吹毛求疵,前往潯陽斥責的公文不絕於道,最後劉毅下令庾悅前來豫章聽訓。
庾悅知道劉裕是公報私仇,既氣又懼,到豫章後背上生疽,病逝。劉毅順勢上奏朝廷,請加授江州刺史之職,天子准奏。
劉裕冷眼看著劉毅興風作浪,此時的劉毅已經不放在他心上,只待時機成熟,劉裕自信隨時可以平滅他。
真正被劉裕視為對手的是雍兗刺史楊安玄,楊安玄身為雍兗刺史,梁州刺史楊思平、北青州刺史楊孜敬是他的叔輩,司州刺史魯宗之曾是其麾下,司州更被楊安玄的親信架空,亦如同楊安玄的治下一般。
劉裕與劉穆之多次對兩家實力進行過對比,兩人都認為只比楊安玄略勝半籌。
最大的優勢來自劉裕掌握著朝堂,治下有徐州、北冀州、揚州、廣州、交州、荊州等地,至於豫州、江州雖是劉毅治理,其實與司州的情形差不多,脫不出劉裕的掌心。
所佔的地盤劉裕多於楊安玄,但江南這幾年戰事不斷,百姓死傷、逃亡嚴重,兩家治下的百姓應該差不多,近期劉裕正準備從北冀州遷移原南燕的百姓南下,充實徐州、揚州。
雖然劉裕對北府軍的戰力充滿自信,但卻絲毫不敢小覤雍州軍,特別是雍州軍展現出的軍械明顯優於北府軍,輕騎的數量應該也遠在朝廷兵馬之上,同等數量的兩軍對仗,劉裕還真不敢說會贏。
與盧循水師交戰,劉裕俘獲了六艘“八艚艦”,獲悉了水密艙的秘密,當初沈田子鑿船不沉的原因找到了。
劉裕下令水師改造船艦,此次與變民軍爭鋒,暴露出朝廷水師不少漏洞,要及時修補,希望將來有能力在水上與雍州水師爭雄。
楊家犁、斬鐵刀、水密艙船,這些技術讓劉裕深感不安,他奏請天子重設將作大匠,設監一名,秩二千石,與九卿同列,少卿兩名,官吏若干;除掌宮室、宗廟、陵寢等土木營建外,執掌天下匠人,選拔能工巧匠為官;命沈田子執掌諜報司,主要的任務是刺探雍州軍械的秘密,打聽雍兗之地的情報。
有感於爭戰致使各地凋敝不堪,百姓或亡或逃,很多郡縣的百姓比起二十年前僅有十之三四。劉裕奏請天子把俘獲的變民軍安置在廣陵、京口以及三吳一帶屯田,將無主的田地拿出來授於逃亡山中的百姓,凡入籍者每丁授田五十畝。
要戰勝楊安玄,就要藉助皇權推行仁政,收攏百姓民心。與劉穆之、劉敬宣等人多次商討後,劉裕雄心勃勃地要進行一系列“改革”。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