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橫生枝節(第2/2頁)
章節報錯
楊安玄氣惱地道:“再怎麼說也要先保住他的性命,若讓朝廷將他押進建康,只有死路一條了。”
王鎮惡笑道:“想從漢中將楊思平押往京城,主公說個‘不’字,朝廷即使派大軍前來也休想入雍梁半步。”
楊安玄冷笑道:“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劉太尉是想拿楊思平給愚做文章。呵呵,這位劉太尉伐燕國、平盧循,信心滿滿,準備給愚立規矩了。”
召集趙田、辛何等心腹商議了一陣,楊安玄道:“愚奉旨督雍、兗、司、梁諸軍事,梁州亦在愚的管轄範圍,梁州刺史楊思平犯罪,愚有失察之過。愚準備向朝廷上疏,自請貶去驃騎將軍、弘農公的爵位。”
“不過,梁州地處偏遠,與仇池、秦國相鄰,為免引起動盪,奏請朝庭再派要員前往南鄭問明楊思平的罪狀,以免有人構陷,待問明之後再奏報朝廷懲處。”
趙田擔心地道:“陰公信中透露,朝廷有意讓州別駕範元之任梁州刺史,郭宣為別駕,若是這二人合力掌控梁州,再加上檀和之和謝絢相幫,梁州恐怕脫出主公掌握。”
楊安玄知道,自己應該能夠保住三叔的性命,但這梁州刺史的位置肯定是保不住了,沉聲道:“梁州地處雍州西面,南與譙蜀、荊州交界,絕不容有失。”
略思片刻,楊安玄下令道:“命孟龍符率六千兵馬北上漢中,駐軍南鄭城,沿途不妨經廣漢、梓潼,若是謝絢和檀和之膽敢異動,不妨以反叛的罪名拿下;江州城命傅弘之駐守,嚴防蜀軍異動。”
楊安玄督梁州軍事,調動兵馬是他的職責之內,眾人心中暗凜,看來主公準備發威了,用武力掌控梁州不變。
楊安玄快速在心中思忖著能接替楊思平的人選,範元之肯定不行,此人在梁州經年,熟悉梁州情況,劉裕將他從牢籠中放出,他肯定會竭力報效。
自己崛起的時間尚短,麾下沒有接手刺史的人選,最好的結果是郗恢和陰友齊能外任梁州。不過郗恢年歲漸大,陰友齊與自己關係密切,劉裕絕不肯讓他們任梁州刺史。
看來只有推薦司馬休之了,司馬休之是會稽太守,譙敬王司馬恬第四子,是宗室中為數不多的名將,深得司馬德文敬重,卻受到劉裕的排擠打壓。
此次梁州刺史空缺,自己奏請他接任,司馬德文以及門閥士族肯定會欣然同意,相比之下,範元之無論是聲望還是能力都遠不如司馬休之。
想到這裡,楊安玄道:“愚會向朝廷舉薦司馬休之為梁州刺史,希望他不會影響伐秦大業。”
朝廷前往梁州拘押楊思平旨意頒發不久,楊安玄的奏章便送至。
東堂之上,雍兗刺史楊安玄奏請貶去驃騎將軍、弘農公的爵位,提議問明楊思平一案再行定罪,舉薦會稽太守司馬休之接任梁州刺史。
奏章念罷,眾人皆把目光投向太尉劉裕。自貶官爵的做法,劉裕用過多次,誰都知道對楊安玄絲毫無損,只是表面上給朝廷一個臺階罷了。
廷尉郭定出班奏道:“楊思平罪證確鑿,朝廷已經下旨緝拿進京論處,弘農公要求再察,此議不妥,請萬歲駁回。”
祠部尚書陰友齊奏道:“楊安玄的奏章稱查案之人與楊家有隙,故而歪曲事實、誇大罪狀,臣以為弘農公是朝廷重臣,梁州刺史楊思平是其三叔,朝廷不可不慎。”
琅琊王當然知道懲處楊思平是劉裕與楊安玄之間的角力,不過鷸蚌相爭、漁人得利,若能讓司馬休之接任梁州刺史,皇室的力量便壯大了一分。
劉裕面容沉肅,楊安玄的這封奏章幾乎挑明與自己作對,自己想拿下楊思平治其死罪,楊安玄透過自貶爵位要求再查目的是為了保住楊思平的性命,而且楊安玄還了自己一招,提議司馬休之接任梁州刺史。
聽到司馬德文詢問是否認同司馬休之接任梁州刺史時,劉裕即便萬般不願,也只能贊同。
不過劉裕奏稱,梁州別駕範元之忠心朝廷、不畏強暴,當予嘉獎。原益、寧刺史鮑陋身死,刺史之職由別駕暫理,可委範元之為益、寧刺史。
司馬德文如願以償得到梁州刺史的位置,對劉裕的奏請欣然同意。為了安慰劉裕,順便將楊安玄的驃騎將軍降為了左將軍,以示懲處。
回到西州城太尉府,劉裕面沉似水,他借楊思平之事試探楊安玄,沒想到楊安玄的反應如此激烈,絲毫不在意撕破臉面,看樣子不惜一戰。
自討孫恩以來,平定南燕、討滅盧循,雖然楊安玄被他視為勁敵,但劉裕有著強大的信心能戰而勝之。朝議之時劉裕真想奏稱發兵攻打襄陽,身旁的劉穆之數次低聲勸阻“三思”。
“道和,這口氣愚實在難忍,真想教訓一下這個狂傲的楊安玄。”劉裕端坐,眼中冒著怒火,朝議時看出不少大臣仍未心向自己。
劉穆之輕搖羽扇,道:“南平公不甘主公之下,譙蜀猶未平定,此時討伐楊安玄徒讓南平公受益。小不忍則亂大謀,主公還需忍耐些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