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各顯神通(第2/2頁)
章節報錯
劉道規斬桓道兒等人於尋陽附近,檀祗破桓亮於長沙,殺苻宏於湘東,桓氏叛亂漸平。
叛亂已平,劉毅在歷陽廣納賢士,三天一雅聚,五日一悠遊,門閥士族紛紛派子弟前往歷陽投奔劉毅,左將軍愛才好士之名天下皆知。
雍州刺史收復彭城的告捷奏疏呈至朝堂,琅琊王司馬德文大喜,讓群臣議功封賞。
劉毅上疏稱雍州與秦、魏接壤,以一州之地抵禦兩國已屬不易,若則據彭城與燕為敵,恐力有不逮,舉薦寧朔將軍羊穆之為彭城內史,駐守彭城抵禦燕軍。
武陵王司馬遵舉薦員外散騎常侍劉道憐駐守廣陵,與彭城內史、下邳太守孟懷玉一起防備燕軍南下。
北青州與南青州合為青州,歸車騎將軍劉裕統轄,而將北兗州刺史之職授予楊安玄,任楊安玄為右將軍,讓其都督雍、梁、北兗三州軍事。
北兗州轄東平、高平、濟陰、濟北、任城、泰山等郡,與魏國隔著黃河。
彭城,楊安玄收到朝廷旨意後,表示願意遵從朝廷旨意,但奏請朝廷,為將雍州與兗州連成一片,請求把陳留郡從豫州劃歸兗州。
先前,楊安玄奏請將豫州的汝南、潁川、滎陽、襄城四郡劃歸雍州,如今再將陳留划走,豫州近半歸為楊安玄管轄。
左將軍劉毅堅決反對,車騎將軍劉裕贊同,廷議結果讓劉毅大為失望,陳留郡歸為兗州所有。
得到陳留之後,楊安玄領軍北上,將彭城讓於前來的寧朔將軍、彭城內史羊穆之。
現在楊安玄佔據黃河以南的大片地區,西起順陽、河南兩郡,與秦相峙,河南郡往東是滎陽,濮陽、東平、濟北、泰山等郡,泰山郡東與南燕接壤,與魏國隔黃河相望,整個黃河中下段都在範圍之內。
順陽之下是南鄉、新鄉郡,河南往下是南陽、新野、襄陽郡,滎陽往南是潁川、襄城、汝南、信陽、義陽等郡,再往東便是陳留、濟陽、高平、任城等郡。
楊安玄望著輿圖,心中滿意,陳留歸屬兗州從東到西便貫通了,他所有的地盤包括雍州、原豫州半數以及兗州,若再加上三叔的梁州,晉國疆域至少三分之一握在手中。
車騎將軍劉裕身為徐、青刺史,實際上還控制著揚州、江州、荊州,實力猶在自己之上,又有朝堂之便,實為自己的大敵。
現在自己成為朝廷北面的屏障,秦、魏要想南下首先便要與雍、兗接戰,至於南燕若往西來首當其衝的是泰山郡,楊安玄想起郡中百姓,有些事總要有人去做。
…………陳留郡歸屬一事讓劉毅深感沮喪,自己爭不過劉裕也就罷了,現在連楊安玄都壓到了頭上。
陳留郡是楊安玄與劉裕利益交換,自己成了犧牲品,參軍羊邃暗中諫言,要與劉裕相爭,必先剪除其羽翼。
劉毅放眼天下,朝堂之上以武陵王為首,錄尚書事王謐、右將軍何無忌、輔國將軍劉道規、彭城內史劉道憐、檀家兄弟、下邳太守孟懷玉、荊州刺史魏詠之、江州刺史劉敬宣、侍中孔靖、左民尚書袁湛都是劉裕的親信。
能與自己站在一起的唯有中書令謝混等少數幾人,自己甚至比不上遠在雍州的楊安玄在朝中的話語權。
將王謐、何無忌、魏詠之、劉敬宣等人名字一一寫於紙上,劉毅在劉敬宣的名字上劃了個圈,首先便拿劉敬宣開刀吧。
想當年劉敬宣為寧朔將軍,劉毅曾任過他的參軍,即寧朔參軍,有人對劉敬宣稱頌劉毅的雄傑之名。
劉敬宣卻道:“劉毅此人看上去外表寬厚,其實心胸狹窄,自視極高不能容人,他日一旦掌權,定會犯上取禍。”這番評論傳到劉毅的耳中,劉毅對劉敬宣恨之入骨。
征討孫恩之時,劉敬宣便發現劉裕是個了不起的英雄,折節相交,劉裕當權之後自然報之以李,命劉敬宣為江州刺史。
江州在豫州的上游,劉裕有讓劉敬宣控制豫州上游之意。新仇舊恨,劉毅派人前往京口,對劉裕道:“劉敬宣並未參與京口起義,攻打江陵也未參戰,沒有大功卻成為江州刺史,恐怕其他人不服。”劉裕知道劉毅不憤朝廷將陳留郡劃歸兗州,是想借機尋隙,正發愁如何處置,劉敬宣聞訊,主動向朝堂請辭江州刺史之職。
對於劉敬宣的主動退讓劉裕很是滿意,轉授劉敬宣為宣城內史,而江州這個重要位置絕不能落入劉毅手中,劉裕舉薦右將軍何無忌為江州刺史,天子准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