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唯財是舉(第1/2頁)
章節報錯
透過誅殺、流放、罷黜司馬元顯的黨羽,桓玄提拔、選任了一些被排擠計程車族,朝政重煥生機,京城一片歡騰,朝庭內外都期待政局安定。
自覺一切盡在掌握,桓玄決定學其老父桓溫移鎮姑孰,遙控京城,專心為接下來的篡位做準備。
四月十二日,桓玄辭去錄尚書事,出京出屯姑孰。天子下詔准許,稱「大政皆就諮焉,小事則決於尚書令桓謙、丹陽尹卞範之」。
回到姑孰後,桓玄著手處理他認為的小事,一件是派馮該統軍兩萬奪回雍州,二是讓冀州刺史孫無終追拿叛逃至廣陵的劉敬宣以及司馬休之等人。
大軍起程當然不是說動就動,擺在桓玄面前的是糧草不足了。從荊、江兩州帶來的糧草消耗得差不多了,京中根本沒有多少糧食,連六軍的糧餉都要靠桓玄接濟。
桓玄一面命馮該操練兵馬,一面下令從荊州、江州、豫州、徐州、楊州、廣州等地徵調糧草到姑孰。只是除了廣州,各地都經戰亂,籌措糧食十分困難。
三吳原本是建康的糧倉,可是經孫恩禍亂有年,發生大饑饉,百姓不是被餓死便是逃亡他處,戶籍減少一半以上。曾經最為富庶的會稽郡人口減少十分之四,而臨海、永嘉等靠海的郡,百姓死亡殆盡,不少富豪之家身穿綾羅,懷揣金玉,餓死在家中。
新任會稽內史王愉(王國寶的三哥接到桓太尉徵糧的命令,煩得眉頭擰成疙瘩,若不從命仕途難保,若要從命,糧從何來?
小吏飛奔進來呈上臨海郡太守辛景的急報,急報稟明孫恩得知建康生變,再次率軍來襲,臨海告急,請求會稽和朝庭派兵增援。辛景是桓溫舊將,此次隨桓玄東來,被授為臨海郡太守。
很快,身在姑孰的桓玄收到了孫恩來襲的戰報,桓玄真沒把孫恩放在眼中,對於朝庭拿區區道賊毫無辦法嗤之以鼻,他正要借孫恩展示荊州兵馬的雄壯。
兵馬尚在調集,臨海傳來捷報,辛景擊潰孫恩的變民軍,大開殺戒,將孫恩裹脅的百姓無論男女老幼斬殺殆盡。
孫恩自隆安三年(399年做亂以來,歷時四年,整個三吳地區被其禍害得民不聊生,去年敗給劉裕後元氣大傷。此次再敗給辛景,數十萬之眾只剩下數千人。
孫恩心灰意冷,生怕被俘,投海自殺。他的門徒黨羽,以及姬妾、舞女等人一同自殺有數百人之多。
殘部尚餘三千餘人,推舉孫恩的妹夫盧循為盟主。盧循,出身范陽涿縣,東漢名儒盧植之後,後趙中書監盧諶曾孫。
范陽盧氏像弘農楊家一樣,曾出仕胡族政權,過江又晚,建康士族不承認盧氏計程車族地位,盧家只能在廣陵安家,其後人盧嘏在州府任小吏。
盧嘏與其子盧循加入五斗米道,盧循娶孫恩之妹,成了教中的核心成員。孫恩赴海而死,盧循順勢接過了道首的位置。盧循假託孫恩借水蛻軀登仙,尊其為「水仙」,愚弄信眾。
緊接著,盧循派人前往建康向朝庭表示歸降。
桓玄看不起這夥作亂的變民,孫恩已死越發不足為患。桓玄最主要的目的是準備篡位,對他而言是聯絡士族門閥的感情,能儘快恢復三吳地區的秩序能提升他的聲望。
於是桓玄任命盧循為永嘉太守,希望先行安撫住盧循。然而盧循對朝庭的任命並不滿意,永嘉在臨海之南,多山少田,經過孫恩禍亂後的永嘉郡根本就沒有幾個人。就任永嘉太守後,盧循並不安份,出兵劫掠相鄰的東陽郡和臨海郡。
桓玄見盧循如此桀驁不馴,派新投靠的撫軍中兵參軍劉裕率兵攻擊盧循,盧循戰敗,退回永嘉。
屯駐姑孰後的桓玄告很快露出驕奢本性,搜刮珍寶,將宮中奇珍異寶搶至姑孰;縱情享樂,揮霍無度,讓原本瀕
臨崩潰的經濟越加不堪重負。
桓玄離開建康,安排尚書令桓謙和丹陽尹卞範之負責朝政,桓謙是其堂兄,卞範之是其心腹兼好友,兩人在忠誠上皆不用擔心。桓玄讓兩人負責,有互相牽制之心,可是這樣一來互相之間矛盾必然產生,政令無常,朋黨互起。
原本東晉朝政是門閥政治,桓玄入主建康之後,壟斷了所有重要官職,除了桓氏族人就是其親朋好友,要不就是阿附逢迎之人。
這讓士族門閥對桓玄很不滿,鑑於桓玄手握重兵,士族敢怒不敢言,對桓玄的拉攏表現得很冷談。
桓玄篡位之心已如司馬昭,世人皆知了,只是自知威望不如其父桓溫,只得耐下性子等待機會成熟。
很快,桓玄走了一招昏招,他下令裁損乘輿供奉之具,宮中供奉不足,甚至連天子都不免飢寒,使得眾人從最初的期待轉為失望。……
襄陽,楊安玄一直關注著京城訊息,往來的信使不絕於道。
桓玄入主建康,緊接著劉牢之身死,數萬北府軍歸順了桓玄,這樣桓玄能直接調動的兵馬就超過了十萬。
北府軍和荊州兵馬都是精銳,若是馮該統率兩萬精銳前來,以舉國之力征討雍州,實難抵禦。楊安玄在眾人面前表現出信心滿滿,其實內心還是忐忑不安。
收到孫恩再度來犯,緊接著盧循作亂的情報,楊安玄暗鬆了口氣,桓玄把注意力轉向三吳之地,給了他喘息之機。
楊安玄加緊了募兵,通知各郡招募青壯加以訓練。雍州地處邊陲,與秦、魏接境,秦國兩次進攻洛陽、魏國南渡黃河攻打潁川,造成的流民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