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平看信,楊安深問道:「募兵容易,這輜重朝庭可供給?楊家可供不起這許多人的給養?」

前些時日楊安遠與岑明虎回到新野,本想招募二百新兵,可是陰、岑、鄧三家礙於桓玄勢力,不敢明目張膽地支援他。

無奈之下,楊安遠只帶了五十名壯漢迴歸盤龍山。盤龍山胡彰病逝,胡朝接掌家族,他認楊安玄為主,自然全力支援楊家。

父親身死之後,胡磊和胡明鬧著分家,胡朝壓制不住,只好將塢堡交於胡磊,要他每年交給山中十萬石錢糧。

皇甫敷得了桓玄增派的二千兵馬,再度率軍攻打宛城,楊思平難以抵禦退回盤龍山,皇甫敷並未追趕。

山中多出千餘人,補給變得困難,恰好收到楊安玄帶著楊佺期和楊廣的靈柩回新息的訊息,楊家族人決定前來新息商議對策。

楊思平飛快地看完信,笑道:「會稽王讓汝南、河南、縈陽、襄城以及潁川五郡供給軍糧,那山中的一千餘人可以名正言順地轉為官軍了。」

這一千五百餘人經歷過戰場,楊安玄自然不會放棄,他早就替這些人安排好了去路。

楊孜敬接過信看了一眼,道:「朝庭對我楊家還是寄以厚望。會稽王既然讓楊家募兵,國事為重,依愚之見墳前守孝便不用那麼多人了。」

楊安玄沒有點破楊孜敬把會稽王讓他募兵改成讓楊家募兵的小心思,楊家危難關頭,確實需要族人同舟共濟共渡難關。

楊尚保介面道:「安深、綽兒,你們是長子,守孝之事便要你們多多受累,楊家遭此大劫,其他人還要為族中將來奔忙。」

楊安深皺著眉頭道:「為父守孝愚自然責無旁貸,只是只留下愚與綽哥守孝,萬一被人所知,豈不說我楊家禮儀傳家是虛。」

楊思平捋著鬍鬚道:「事有從權,朝庭正在用人之際,奪情為國效力亦無可厚非,屆時解說幾句便是。總不至於因為要爭這虛譽,而置楊家重起之機不顧吧。」

楊安玄在路上想明白家主之事,為了安撫族人還是按照族規立長立嫡,準備推舉大哥做這個族長。大哥能與自己合力同興楊家自然最好,若是他想借族長權柄操控自己,屆時自己會讓他明白什麼叫秀才遇見兵的道理。

「大哥替我等在墳前盡孝,為家族犧牲甚大。」楊安玄緩緩言道:「前次在盤龍山時愚說過,待父親與伯父入土為安後商議族長之事。愚以為大哥可為我楊家族長。」

楊思平一愣,大哥、二哥身死,他原

有意繼任楊家族長,無非是顧及楊安玄實力雄厚,至於楊安深還真沒放在他心上。

現在楊安玄提議讓楊安深接任族長,楊思平暗自嘆息,畢竟是一母同胞,血濃於水,既然如此,自己也就懶得做壞人了,索性點頭贊同道:「安深為人穩重,又是二哥長子,愚也覺得他可為楊家族長。」

楊孜敬和楊尚保對視一眼,紛紛表示贊同。至於楊綽等人,即便心中不願也不會出言反對,就這樣,楊安深輕易成了楊家族長。

楊安深眉梢忍不住喜色,感激地看了一眼三弟,道:「楊家遭逢大難,既然叔伯兄弟們推愚為族長,愚自當竭盡全力為族人效力。」

略停頓了一下,楊安深繼續道:「愚要在父親伯父墳前守孝三年,族中事還望長輩兄弟們大力相幫,愚先行謝過。」

說著,站起身對著眾人揖了一禮,楊思平道:「安深,既然大夥推你做族長,自然會聽從你的安排,你只管做主。」

楊安深笑道:「既然如此,愚就說說想法,不妥之處還請叔父、眾位兄弟指出。」

「眼下當務之急是募兵」,楊安深看了一眼楊安玄,道:「會稽王的指令給了楊家重起之機,此事不容有失。」

「盤龍山有一千餘人,這些人可召至汝南,免得被桓玄所趁。」楊安深道:「勞煩三叔你操練這些兵馬。安玄在汝南頗具聲望,加上汝南新任太守是陰敦,他與安玄是結義兄弟,應該會大力支援,輜重不用擔心。」

楊思平點頭答應。

楊安深又道:「盤龍山易守難攻,也不能放棄。二弟,你可率三百人駐於盤龍山,以防萬一。」

楊安遠垂頭不語,誰都知道盤龍山在雍州境內,等桓玄騰出手來必定會派兵前去清剿。楊安深將他派去盤龍山,是置他於險地。

楊安玄心中暗哂,真是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二哥是沙場驍將,與自己的關係逐漸融洽,將來肯定會成為自己的臂膀,不能看他被大哥排擠。

「大哥,盤龍山有胡朝在,二哥若去怕生不睦。盤龍山離洛陽不過數日行程,若是騎馬兩日可達,依愚之見,不如讓二哥前往洛陽一帶募兵。河南太守辛恭靖與愚交厚,他會照看二哥。」

楊安遠抬起頭,心中感慨,三弟這才是真正為家人著想,可惜他不是族長。

楊安深想了想,道:「如此也好。盤龍山有輕騎數百,便留下給二弟吧,來去也方便些。」

接著,楊安深問詢楊孜敬和楊尚保的要算,楊孜敬與襄城太守有舊,決定前去襄城;楊尚保則說自己不諳軍事,索性留下來幫著族長打理族中事務。至於楊順、楊玠、楊珀、楊育、楊景、楊珽、楊洪等人各隨父兄行事不提。

最後楊安深道:「能者多勞,剩下潁川和縈陽兩郡募兵事就辛苦三弟你了。」

楊安玄點頭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