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大軍攻打洛陽城的訊息寇謙之從信眾的嘴中得知,寇謙之認為此次洛陽在劫難逃。寇謙之凝神看著

楊安玄,莫不是這就是楊安玄所說的北方有變,他想知道這送上門來的機緣為何。

「愚無意中得知這夥魏人是魏皇拓跋珪派往襄陽的使者,其中有一女子扮成男裝,是魏皇長女華陰公主。」為了打動寇謙之,楊安玄決定利用這群魏人做文章。

寇謙之快速地分析著楊安玄這句話蘊含的內容,魏皇長公主,前往襄陽的使者,莫不是與洛陽被圍有關。

楊安玄繼續道:「據愚所知,朝庭無力增援洛陽,家父只得遣使向魏國求救,華陰公主一行奉魏皇之命前來打探虛實。」

寇謙之道:「朝庭積弱,前年失去華山、弘農和上洛三郡,一旦洛陽丟失,恐怕淮北之地難保。」

楊安玄點點頭,寇謙之對天下形勢十分了解,這樣便更容易說動了。

「愚曾向道長說過,道門之興在北,不知道長以為然否?」楊安玄問道。

寇謙之思索片刻,道:「凌雲峰一別,貧道前去南方拜見過孫道首,南方天師道糜爛不堪,確實不堪造就。所以貧道按居士所說,精心編撰《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以圖改變。」

楊安玄道:「南方將亂,大道不傳,所以愚才說道門興在北。」

寇謙之道:「北有秦、魏、燕三家,不知居士認為哪家更有助道門興起。」

楊安玄微微笑道:「秦皇重佛,廣建寺院,翻譯佛經;燕國為魏所迫,自保不暇,恐怕也無心敬道;魏主拓跋珪,雄才大略,佛道並重,寇道長若能說服魏主,天師道當可以魏國大興。」

寇謙之頷首,誠如楊安玄所言,三個國家屬魏國最適合道門推廣。

「不過,寇道長要將新道在魏國推行,仍任重道遠。若無貴人相助,恐怕耗時日久。」楊安玄沉聲道。

寇謙之頻頻點頭,他這兩年派弟子到秦、魏、燕等國尋求支援,無不碰壁而回。他在嵩山名氣漸大,但與之交往計程車族並不多,而且是些小家族。

「華陰公主是魏主長女,深得寵愛。其隨行之人肯定是魏主的親信臣子,道長若能抓住這個機會,讓長公主在魏主面前替你說項,定能打動君心,一展抱負。」楊安玄敦敦誘道。

寇謙之拱手道:「貧道謝過,此誠為道門機緣。請楊居士道明幾人形象,貧道好結下良緣。」

楊安玄將拓跋清、嵇拔和張濟幾人的樣貌描述了一番,寇謙之記下吩咐弟子暗中查詢,一柱香的功夫便找到了幾人。

寇謙之得知幾人打算明日聽自己講道之後再下山,暗中叮囑弟子騰出客舍,細心照料,等明日講道後再與幾人相見。

等寇謙之安排妥當,楊安玄起身禮道:「寇道長,愚有一事想請道長相幫。」

寇謙之站起擺動拂塵,還禮道:「楊居士是道祖所言的有緣人,但凡貧道能辦到絕不敢推脫。」

楊安玄道:「此次魏人前往襄陽探虛實,決定魏軍是否前去救援洛陽。洛陽被秦軍所困,外無援軍必不能持久。愚所率汝南兵馬不過千餘,杯水車薪恐難以大作為。若是魏國肯派兵西進牽制秦軍,洛陽若有一線生機。」

寇謙之沉吟了片刻,道:「貧道是漢人,修道於嵩山,得助於楊居士,於情於理當為魏國援洛盡些心力。」

楊安玄喜道:「洛陽若存,道長功德無量。」

兩人密議到天黑,楊安玄才告辭離開。楊安玄沒有在山上住,而是打著山把連夜下山追趕大軍。

…………

三清觀前高搭法壇,香菸縹渺、鐘磬齊鳴,一群身穿青色道袍、頭戴雲紋包巾,圍著法壇吟唱經文,山風拂動袍巾,配上香菸如霧,確實有如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