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刀”,應旭高聲叫道:“比起百鍛寶刀只差了賣像,真乃寶刀也。楊主簿,你用什麼水淬鋒?”

應浩在一旁也傻了眼,這淬出來的刀夠堅、夠韌、夠硬。自己的刀即便百鍛砍鐵,也會出現裂痕,哪像這柄刀只需回爐再敲打幾下便又復新。

楊安玄拿起另一把刀,笑道:“此刀數宿能成,倒可取個名字,宿鐵刀。”宿鐵刀,這個刀名算是對綦毋懷文的紀念。

應旭慨嘆道:“此刀一出,誰與爭鋒。”

操刀制錦,楊安玄心中湧起豪情,有了宿鐵刀,自己逐鹿天下總算有了分底氣。

…………

荊州江陵,王恭的信使見到了刺史殷仲堪。

信中王恭再度邀請殷仲堪起兵討伐司馬尚之兄弟和王愉,只是這次討伐集團中多了庾楷。

說實話,殷仲堪對舉兵並不在意,去年舉兵他並未有撈到什麼實至的好處,反而朝庭對他增加了忌憚戒備。

至於庾楷,以前與自己作對,與他共同起兵,殷仲堪露出不屑之意。

安排信使前去歇息,殷仲堪吩咐道:“請楊司馬和楊校尉前來議事。”

楊家三兄弟齊聚江陵,荊州數萬軍馬有了統率,州軍在楊佺期的操練下,戰力大增。

殷仲堪藉助楊佺期兄弟將荊州兵馬掌控在手中,終於有了與桓玄抗爭的能力,在桓玄面前說話也自信了幾分。

片刻功夫,楊佺期和南蠻校尉楊廣到來。屏退左右,殷仲堪將王恭的信拿了出來,詢問楊佺期的看法。

殷仲堪對楊家兄弟確實厚待,他自知沒有統兵才能,桓玄信不過,唯有籠絡住楊佺期,才能保住荊州安穩。

孝武帝逝後,殷仲堪自知作為先帝親信的他不為掌權的會稽王所喜,深恐司馬道子以朝庭的名義召他入京為官。

嘗過外鎮的權勢後,殷仲堪怎麼甘心進京做個富貴閒人,所以去年王恭邀他起兵,殷仲堪舉軍響應。

討伐以王國寶被誅收場,殷仲堪知道自己得罪了會稽王,再無回頭路,若是進京便成魚肉,唯有全力經營荊州,以待時變。

得民心者得天下,殷仲堪對治下百姓十分仁厚,修橋治水、賑濟災荒,甚至親自診脈,為貧苦者治病,在荊州的聲譽不錯。

然而再怎麼做根基還是尚淺,桓家在荊州經營數十年,門生故吏遍佈,百姓受惠甚多,對桓家十分擁戴。

當桓玄向朝庭奏疏外任,殷仲堪十分歡喜,樂見其成。

可是朝庭下旨讓桓玄為廣州刺史,卻不見其動身,數次試探後,殷仲堪清楚桓玄是不想失去荊州根基。

一山難容二虎,將來萬一有變如何抵禦桓玄,殷仲堪苦思無策,於是向楊佺期提出結親。

雖然楊家自視甚高,但淪為四品兵家子是不爭的事實,殷仲堪求親目的是為加強殷楊兩家的關係,萬一有變楊家人才會全力相助。

誰料楊佺期以其嫡女尚幼為由,暫時將親事耽置,殷仲堪當然不會做出以嫡子迎娶庶女的決定。

楊佺期看罷王恭相邀起兵的信,眼神一亮,自三弟和次子來到江陵後,楊佺期說動殷仲堪,讓楊思平坐鎮巴陵。

巴陵是荊州糧倉,家族基業所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楊思平便募得六百新兵,族中有糧,楊安遠正帶著安遠軍操練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