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身上有隸書銘文:太元二十年六月周家百鍊造吉祥宜子孫。

楊安玄知道像這種反覆煉造的好刀劍一般會留下銘文,注意煉造的次數,煉造的次數越多,刀劍的質量越佳。

“好劍”,楊安玄挽了兩個劍花,將劍歸鞘,遞給身旁訴張鋒收好。

周弘見楊安玄收下劍,面露喜色,趁機道:“楊司馬,按照慣例每年六月郡兵會更換一批兵器,不知今年是何章程?”

楊安玄笑道:“本官此次來便是要了解一下棠溪鐵爐的情況,貨比三家嘛。”

軍購是塊大肥肉,光憑一柄寶劍可打動不了楊安玄。

周弘聽楊安玄的語氣便知今年的軍購情形不妙,私下給的好處不便當著葉縣令等人的面說,只好乾笑道:“應該的。不過不是周某誇口,棠溪的刀槍以周家質量最好,楊主簿不妨打聽後再做決定。”

楊安玄起身跟著葉縣令前往應家鐵爐,應家鐵爐鋪在山的另一邊,管事應浩接到訊息,早早地站在鋪門外相迎。

看到楊安玄與應浩有說有笑,態度親切,葉元心中暗歎,看來楊主簿對周家記恨在心,周家想要拿下今年的軍購怕是難了。

從安成、南頓籌糧迴歸新息後,楊安玄便讓府衙張榜公佈籌糧的結果,應家捐糧四千石高據榜首,百姓對應家的義舉交口相贊。

相比之下,周家的三百石便顯得不起眼,被百姓看輕,即使周偉後來再捐五百石,但壞印象已經留下,再要挽回就難了。

應浩毫不在意地帶著楊安玄遊覽礦山,站在高處指點著數里方圓介紹道:“應家有

鍊鐵爐十二座,熔爐、鍛爐各一座,藏鐵坑五處,礦石坑兩處,配料池一個。楊主簿,那裡一排房屋放著鑄範和生產出的各種鐵器。”

楊安玄饒有興趣地問道:“應家鐵爐有多少工匠?一年能出產多產精鐵,能打造多少兵器,生產多少鐵器?”

應浩應道:“鐵爐有三百多工匠,能月出精鐵千斤,一年鑄造刀劍約二三百數,還有少部分製成鐵器,大多數精鐵賣了鐵匠鋪了。”

楊安玄點點頭,刀、劍等兵器製造要反覆錘鍊,費時費力,史書中曾記載曹操命有司制寶刀五把,耗時三年,像周弘送自己的那柄劍,估計沒有一兩年時間是造不出的。

到應家存放兵器的倉庫看了看,那些刀、槍的質量一般,鑄造的次數頂多在三十次左右,若與周弘剛才所送的劍碰上,估計會被削斷。

楊安玄問道:“應家的刀槍可售到了郡中?”

應浩心中一動,郡中刀槍的更換向來被周家把持,楊司馬這樣問莫非是想換成應家供應。

市面上售賣的刀劍多為三十煉造,郡軍的刀槍也在這個品質。市面售賣普通刀劍的價格約為三千錢左右,而官府的購價則是五千錢,郡軍每年更換刀槍數在二百左右,便是百萬錢,除去成本三十萬錢,稅賦五萬錢,各種打點十餘萬錢,仍有將近一半的純利。

應浩心頭火熱,若能將郡軍換械的買賣拿下,應家便能再多買些礦山,多僱些人手,與周家分庭抗爭。

楊安玄沒有理會應浩熱切的眼光,笑道:“本官方才從周家來,也是那句話答覆你,貨比三家,性優者得。”

應浩有些洩氣,憑心而論,應家的刀槍品質、工藝都不如周家,除了壓價外是爭不過周家的。

轉了一圈,周弘來請,置辦好酒宴為楊安玄接風。

棠溪鐵爐鋪的掌櫃、管事聽聞楊司馬今年有意更換提供軍械的人選,紛紛尋上門來,酒樓內擠滿了人。

周弘強顏歡笑,這些對手分明是想從周家碗中搶食,往日他們焉敢如此大膽。大概是聽信了傳言以為族兄得罪了楊安玄,這才膽敢放肆。

周弘暗暗咬牙,等緩過手來一定要將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東西個個捏死。.

酒宴之上,楊安玄重申了他說過的話,“貨比三家,性優者得”。

這讓周弘的臉色好看了許多,得意地掃了一眼眾人,要論刀槍的質量,在座的鐵爐鋪誰比得上自家。

“今天是四月二十二日,五月二十五日在新息城東校場,有意競標郡軍軍械的鐵爐都可帶上十柄自家所產的兵器參與。”楊安玄笑吟吟地道。

“楊司馬,這刀劍鍛造的次數不同鋒利便不一樣,如何比較?”有人發問道。

楊安玄放下酒杯,道:“按照以前的定價,本官不管你拿來的刀劍經過幾次鍛造,只要求你提供的東西品質有保證,不然的話可別怪本官翻臉無情。”

席間眾人有喜有憂,盤算著以什麼樣的刀槍參與競標才好。

周弘的臉色又陰沉了下來,如此一來,自家送去競標的兵器比往來要更好三成了,利潤便薄了許多。

看了一眼與應浩談笑的楊安玄,既然如此,打點官府的錢便要省下來了。

第一百九十二章棠溪問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