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元顯又道:「三吳之地乃國之糧倉,王廞作亂,虞嘯父貶為庶人,三吳之地需要一個信得過的人坐鎮。」

司馬道子拈鬚沉吟片刻,道:「就讓王愷前去任吳國內史吧。」

王愷、王愉兄弟同時被司馬道子委以重任,可見司馬道子對太原王氏的信任。

司馬尚之沉聲道:「大王,南郡公桓玄心意不明,與殷仲堪在一起合謀,需多加留意。」

司馬道子父子的眉毛都擰了起來,去年七月桓玄上疏請求外任,桓家在荊州盤據多年,司馬道子本不願他久留荊州。

收到奏疏後司馬道子迅速讓朝庭封桓玄為廣州刺史,督交、廣兩州軍事,把他從荊州挪走,哪知桓玄接到旨意後遲遲不肯動身,又提出要與雍州刺史郗恢相換,為朝庭坐鎮北地,司馬道子當然不肯答應。

一晃大半年過去了,桓玄仍無動身的意向,司馬道子悶聲道:「明日讓尚書省發文催促桓玄起程。桓玄與殷仲堪攪在一起,孤心難安。」

二月初一,大朝。天子升坐太極殿,眾臣朝拜。

司馬德宗照例神遊天外,任由臣子們起舞拜倒,面無表情。

朝賀畢,侍中司馬元顯宣讀早已擬好的旨意:「……江州刺史王凝之返京任中護軍將軍,驃騎府司馬、輔國將軍王愉接任江州刺史,加王愉督豫州齊昌、晉熙、新蔡、宣城四郡軍事;令藍田侯、右衛將軍王愷為吳郡內史……」

一連串的人事變動讓王珣感到猝不及防,族弟王凝之從江州刺史的位置上退下,琅琊王家的勢力再度削弱。

太原王家原本隨著王國寶被誅淡出朝堂,不料時隔不到一年會稽王又重新啟用王愷、王愉兄弟,恩寵不減當年。

孝武帝用太原王家牽制琅琊王家之心未改,這些變動是針對王恭和殷仲堪而來,司馬道子父子猜忌自己與王恭暗中有勾結,恐怕今後防範更嚴。

王珣有些氣沮,既然如此,自己便以病為由,學謝太尉悠遊林下吧。朝堂事,眼不見心不煩。……

二月初,春風悄然改變著大地,官道兩旁的柳樹吐出綠芽。輕風舞動嫩枝輕拂著路人身上,生機重回大地。

官道上車馬絡繹不絕,耗糧十二萬石,汝南郡內的官道全部平整過。楊安玄跟著出外訓練的輕騎前往朗陵縣,二百餘里官道,兩日便到達。

朗陵是汝南郡受災最嚴重的縣,楊安玄讓輕騎自去訓練,自己帶了張鋒前往縣衙,在縣令丁含的陪同下巡察各鄉。

「楊主簿,府衙陸續發下兩萬石賑災糧,當地士紳捐糧一千三百石,錢兩萬,縣中百姓吃食有了著落,縣內無一人因凍餓而死。」丁含瘦削的臉上露出笑容,感慨地道。

田間已有農人在勞作,楊安玄見有人力拉犁,多是直轅犁,倒是楊家犁沒見幾張。

楊安玄詫異地問道:「丁縣令,為何不見用楊家犁?」

「朗陵縣僅分到五十張楊家犁,一個鄉還分不到五張犁。」丁含滿是遺憾地道。

「楊家犁問世已經三年,為何不組織工匠多造些?」楊安玄不解地問道。

丁含苦笑道:「楊家犁省力好用,農人求之不得,下官亦想多造些,可是州府有公文,楊安犁屬於機密,要嚴加管束毋使外洩,由庫衙工曹統一負責督造,其他人不準仿造。而且領用需簽字畫押,用完歸庫,手續十分瑣碎煩雜。」

楊安玄道:「燕、秦、代等國都已知曉初樣,洛陽談判,秦國更是索要了兩百張楊家犁,如今楊家犁已不成秘密,本官回去後會發下圖樣,各縣盡是多製造些楊家犁,莫誤了農時。」

丁含猶豫了一下,道:「此事楊主簿還需向周太守以及州衙請示後再做決定。」

「周太守那裡自有愚去分說。」楊安玄道:「至於州衙,請示是自然要請示,不過公文往來耗時數月,早誤了農時。先造起來,出了事自有本官擔著。」

丁含大喜,道:「下官替天下農人謝過楊主簿。楊家犁若能在三月前造成百張,朗陵縣便能多收萬石糧,多懇出數千畝田。」

楊安玄點點頭,從言語中可知這位丁縣令是位為民著想的好官。

時近午時,丁含帶著楊安玄拐向道左,道:「前面是鄒家村,楊主簿先到村中歇息,順便看看新修的橋。」qs

村前有條丈許寬的小河,一座新架的木橋拱立其上,橋頭立著塊兩尺高的石碑。楊安玄來到石碑前,見上面刻著修橋的時間、原由以及數名捐資的名字。

丁含笑道:「楊主簿這個為捐資人立碑的提議讓修橋補路的善行風行,光朗陵一縣就新修了六座橋,九條水渠,平整村中道路更是難以計數,汝南百姓當為大人建碑記功。」

說罷,丁含整衣恭恭敬敬地朝楊安玄一躬到地。

鄒家村百姓聽聞楊主簿到來,夾道相迎,竭盡所有招待這位一心為民的好官。

拿著滾燙的雞蛋,楊安玄心中亦是滾燙,新來汝南,初收民心。

為您提供大神宇十六的《揚鋒漢起》最快更新,為了您下次還能檢視到本書的最快更新,請務必儲存好書籤!

第一百八十九章明爭暗鬥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