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送嚴鄭北上從軍,靈隱寺下現佛塔(第1/4頁)
章節報錯
過了幾日,周棘、劉於克等人忙完謝師宴等事情後,基本結束了府試的事情,下次就是前往杭州參加鄉試。鍾顏回回去接手生意,嚴魁北上從軍,周棘、許洪光、陳#良謨、劉於克繼續參加鄉試。
這一日,周棘和嚴魁等人正在酒館話別,只見鄭熙官、鄭熙金兩人聯袂而來。
“子虎,大喜事,哈哈”鄭熙官見著嚴魁便恭喜到。
“兩位鄭兄,多謝多謝,不過科舉我便止步於此了,後面便不再參加。”嚴魁說到。
鄭熙官擺了擺手,說到:“我可不是說科舉之事,而是上次你們參加剿滅倭寇之事,上面給了獎賞。”
“哦,什麼獎賞?”鍾顏回問道。
“擢升嚴魁為百戶,之後嚴魁兄從軍便便利許多。當初我爹在向朝廷寫捷報的時候,提到了你想從軍的意思,所以朝廷就這樣安排了。”鄭熙官說到。
“代我向鄭將軍謝謝”嚴魁向鄭熙官拱了拱手說到。
“以後子虎就算是踏入了武將之列了。”劉於克說到。
周棘也看著嚴魁點了點頭。最後大夥坐下來好好聚了一下,確定好給嚴魁、兩鄭兄弟送行的時間。兩鄭兄弟是來和嚴魁一起北上投軍的。
幾人決定北上去大名府投奔盧象升的天雄軍,此時盧象升正在此地整頓三府兵備。
第二日,周棘等人送別嚴魁、兩鄭兄弟後,各自也開始收拾行李,鍾顏回要回一趟老家,劉於克、許洪光、陳#良謨三人也要先回去擺酒祭祖,所以都得先回家再去杭州。周棘不用回去。
於是,在送走幾位好友之後,周棘便帶著小妖、小小坐上馬車便往杭州方向而去,準備沿途找一個地方修習一下無相神功看看。
周棘不知道,在這兩日,寧波知府陳士良關於倭寇犯境被剿滅的奏則已經遞到了崇禎皇帝的案桌上。
此去有500多里地,10來天是需要的,不過周棘並不急,在出城前,周棘帶著小妖先去了一趟府城一家車馬行,這裡是龍十在寧波的站點。周棘讓龍十安排人送了一封信給宋千軍。
沿途風和日麗,周棘偶爾帶著小小在官道上馳騁一段,偶爾帶小妖一起,走了一日的官道,三人便離開官道,向小路走去。森林密佈,偶爾有點稀落的陽光穿過樹林,撒在林子裡,斑駁而靜謐。
傍晚時分,三人便找到一處河流的三角地帶,這裡河流三角附近都是峻嶺山峰,找到山坳處一個山洞,周棘讓小小在馬車邊上歇息,便和小妖一起收拾山洞。再把馬車上準備的棉絮等生活用品搬到山洞。
月明星稀,山林靜謐,周棘和小妖開始修煉無相神功,無相神功講究心神入定,無相忘我,方可窺入門徑。
正待周棘找到一絲靈光之時,旁邊的小妖噗的一聲噴出了一口鮮血,頓時臉上細汗密佈,臉色蒼白。周棘趕緊過來扶著小妖。皺著眉頭說到:“發生了何事?小妖”
小小也摸索著過來,探手摸到小妖。
小妖搖了搖頭。
周棘說到:“你先不要修煉這部功法,我先修習試試。”
小妖點了點頭。小小挨著小妖坐著,輕輕拍了拍小妖的肩膀。
周棘用手探了一下小妖的心脈後發現沒什麼問題,便繼續修煉無相神功。從秘籍中描述,無相神功分四個階段即可大成,沒有完成全部階段,皆不算練成無相神功,大有成便是成,不成便不成的道理,大道至簡。
無相神功第一階段,先是心神入定、無相忘我,只見周棘身邊微風漸起,頭髮飄揚,臉色莊嚴平靜。小妖和小小悄悄退到了後面的石壁。
漸漸身上泛起點點亮光,此起彼伏,彷佛周棘身上若隱若現的出現了誦經之聲。空靈而飄搖。漸漸身上的亮光連成一片,仿若一尊佛相金身一般,莊嚴肅穆。誦經之聲也開始越來越快,最後越來越遠。卻是佛光更盛。
佛光持續了九九八十一下之後,最後歸於平靜,佛若什麼都未發生一般,但是周棘仍然一動不動。如果此時有人能看到周棘的丹田,會發現,此時周棘的丹田裡面金光閃閃,猶如一汪海洋上泛起一層金色,最後整個整個丹田裡面都是金光一片。
小妖和小小兩人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睡著了,等兩人第二日起來的時候,發現周棘身上無半點生氣,猶如一尊枯禪一般,兩人悄悄退出了山洞,來到河邊。只見河流倒影著九尊周棘的坐相,佛若周棘坐在河流上空一般。頓時讓小妖驚詫不已。因為山洞離河流至少還有20米距離遠。
小妖輕輕划動了一下河水,發現河水未動,泛不起一絲波浪,甚至感覺河水重了許多。漸漸河水開始流動,河裡的倒影也消失。
只聽得此時,山洞裡飄出若隱若現的佛音,小妖和小小回頭望向山洞,小妖看見,山洞裡佛光再現,卻是周棘幻化出了九到佛身,座座金身耀眼,佛音繚繞。
這樣的場景持續到了傍晚,漸漸九座金身佛像合九為一,佛光再次消失。晚上月明星稀,月光普照大地,但是小妖仿若看見月光如流水一般不斷流入周棘的身體,周棘的身體上泛起點點金光,仿若沉入消失又仿若再生再滅一般。
第三日,等小妖和小小起來的時候,小妖發現,眼前沒有了周棘的身影,頓時讓小妖心裡一驚,小妖剛準備跑出去看看外面,卻發現小小拉了一下小妖,並指了一下耳朵,小妖靜心一聽,發現若隱若現的佛音出現的山洞,不仔細聽卻是聽不見,剛好這佛音便來自周棘參坐的位置。
等到傍晚,小妖看見,周棘原先所在的位置,漸漸金光閃現,一點點堆砌出一個人的輪廓,慢慢周棘的身影出現,這時候的周棘更是肅穆凌厲,周身散發出一種無形的力量,猶如排山倒海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