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槿璽的話說,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勉勵方式。在沒出錯、都很棒的情況下,老員工自然要比新員工來的優待啦。

尋思間,兩人已經相攜踏入了由一對石獅鎮守、上懸“四貝勒府”四字匾額的硃紅大門。

與記憶中的雍和宮有著明顯不同,這時的多羅貝勒府,還沒有後世那麼多的樓宇建築、參天古木,更沒有金燦燦的琉璃黃頂。

而是綠琉璃瓦片覆頂,硃紅色的牆體和門窗,油漆簇新,在皚皚白雪中,顯得異常明媚、醒目。

府內三進院落劃分清晰,由南往北、依次遞進,分別是外院、正院和內院。三進院落的面積所差也不是很大。外院和內院佈置雷同,都是二十來畝大小,呈標準的四合院佈局。內院稍大,近四十畝,且採取的是園林式佈局。

見雪片松爽不沾身,兩人索性細細觀賞、品味起這座剛落成不久的新邸來。

一入南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十來畝大的天井,居中是一棵從西山移植來的參天古槐樹,左右兩側各是一條青磚鋪設的車輦道。

靠近南大門的東西兩角,各是一座鐘鼓樓。樓裡二十四小時駐紮著守門侍衛,一旦發生緊急大事,就敲鐘鳴鼓以召集眾人之用。

往裡行進數十米後,是一對東西對稱、設有窗桹的八角亭。是供前來拜訪的賓客車馬和隨行僕役的休憩之處。

一般而言,外來賓客的馬車,到此就要停下來了。僅帶貼身隨侍,步行踏入正院,方是對主人的尊重。

八角亭和鐘鼓樓之間,對稱齊整栽種著一溜國槐。槿璽粗粗數了數,整座天井。加上居中那棵有些年份的大蒼槐,統共有三十棵之多呢。等到了盛春,多色槐花同時綻放,那可就迷人了……

穿過寬敞通透的四方天井,這才是第一進院落——外院的院門。

門前一對銅獅坐鎮,院門上方是一塊由胤禛親筆題書、“惜玉閣”掌櫃親自裝裱的雕有“南皓園”三個字的紅木匾額。“南”字不言而喻,代表方位,“皓”字明著理解有光明、潔淨之意。實則,通“昊”也。

槿璽與胤禛相視一笑,齊步跨入院門。

這進院落主要做迎賓待客之用。故而。五大間高梁正屋,無論是居中的會客堂、會客書房、還是兩側的茶室、以供賓客臨時休憩的客房,都以大氣、優雅的傳統風格為裝修基調。譬如紫檀打造的傢俱、有些年份的古董擺件、以風景為主題的字畫、屏風等裝飾……

東西兩側各有廂房五大間,分別是外庫房和次客房。院門同側的倒座房,則是整座宅邸的帳房和進出把關的門房。

四面房屋均由抄手遊廊銜接。院子中間,是由假山石、嬉水池、松柏等長青木、各類觀賞花卉等園林藝趣和諧組成的花園。只是,如今是正逢大雪飄零的寒冬,只瞧得出大致輪廓。

第二進院落是胤禛辦公用的。題名“中晴園”。正屋五大間,書房就佔去了東頭三間,打通牆體而用。西首兩間分別是花廳和休憩室。

因為這裡是閒人勿入的私人之所。故而,屋裡的一切裝潢佈置均以安謐、舒逸為主。

整個書房採用現代圖書館式的佈局,一組又一組接天花板的書架背靠背豎立。每組書架兩側,都擺著一張雙層花架。如今擱著的是水仙、茶花等冬季盛放的觀賞花卉。

靠南窗是一張平常兩倍大的桌案,案上分門別類擺放著文房四寶、筆筒、卷軸筒、經常用到的工具書(大多都是託洛克從法國帶來的),桌前一把帶扶手的太師椅。墊著槿璽親手縫製的坐墊、靠枕。

東窗下,一張合體型打造的軟榻,閒閒而擺,左右一對帶屜小几。軟榻對面是一把懶人搖椅,軟榻和搖椅之間,是一張款式新穎的矮腳茶几,上頭擺著一套上好的紫砂壺茶具,和一個槿璽親手栽植的可愛小盆栽。辦公累了可在這裡稍做休憩。

不過,真正的休憩室,還在書房隔壁,由一道日式移門相隔。

入門是一組四片式屏風,繡著四名形態婀娜、顧盼生姿的古代仕女,是槿璽的惡搞之作。

繞過屏風,一張寬大的雙人榻依北牆而放,兩側依次是雙門衣櫥、更衣架。南窗下是一張小型書桌,旁邊一組雙門書櫥,靠近移門是一張雙層花架,垂著四季常青的綠蘿藤蔓。

花廳也當茶室。西南兩面牆都是用透明的落地玻璃打造的,平時垂著捲簾。屋頂也挖了個天窗。若是冬季,想賞景、曬太陽,就捲起牆面窗簾,陽光透過玻璃牆和天窗,照進室內,相當馨暖怡人。到了夏季,也可以開啟其中兩組玻璃窗,微風習習,可乘涼觀景,也可數星賞月。

西牆外是一溜觀賞花卉。南牆外,視野所及,是一個九曲蓮花池。池上由九座精緻雅趣、造型獨特的迷你石拱橋組成。池裡,栽種著顏色各異、種類不同的蓮花。到了夏季,荷葉田田、蓮花盛放,景緻煞是迷人。

蓮花池再往東,是一片沒什麼遮擋的草坪,間或有幾組石凳、木亭。這裡是槿璽想著日後作燒烤用的好位置。試想啊,總不能迎著那群皇親國戚去內院燒啊烤的吧……這裡多好,距內院遠,又離大廚房近,一舉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