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第一勸業銀行是世界最大的商業銀行,成立於1873年,1971年第一銀行和勸業銀行合併,正式更名為第一勸業銀行。該銀行為半官方性質,專向農業和工業提供長期低息貸款。旗下還擁有47家公司,這些公司分佈在商業、化學、鋼鐵、電機等22個行業,其中許多公司事該行業的第一流企業。第一勸業銀行規模雖然變大了,但是因為投資更傾向於實業,投資我們電影基金的可能性比較低。”

陳嶼點點頭,第一勸業銀行如今屬於財閥性質的銀行。同時,也是政策性銀行。他本心也並不想同這種大銀行、大財閥打交道。

安迪繼續介紹道:“相比第一勸業銀行,島國的富士銀行對華投資的興趣更加濃厚。”

“富士銀行成立於1863年,於1948年改名。富士銀行是島國最大的長期信貸銀行之一,除主營業務外,兼營證券投資和貸款等。它同華夏關係不錯,對華投資較多。投資遍佈主流領域,在華夏也有相當的影響力。而且,富士銀行在魔都也有分支機構,合作交流也比較方便。”

“不過有一點,早在2000年,第一勸業銀行、興業銀行和富士銀行透過換股組成了瑞穗金融集團。”

陳嶼一邊翻看檔案,一邊問道:“富士銀行有過電影基金的投資經歷嗎?”

富士銀行的實力不容置疑,重要的是該銀行內部對於電影投資的看法。

安迪回答道:“富士銀行進行過電影基金的投資,最要的投資經歷可以追溯到1983年,富士銀行投資了小布什的銀屏基金。”

“該基金啟動過影視專項投資基金,富士銀行和長期信用銀行以及另一家信託基金,一同為第二期基金提供過8200萬美元的投資,當時銀屏基金會第二期主要為好萊塢的電影公司募集資金。”

“不過好萊塢的投資並不成功,富士銀行並沒有達到預期收益。不過即使如此,富士銀行依然樂此不疲,只要好萊塢願意接受投資,他們就願意出錢,並不在乎利益。”

“之後,富士銀行也成立了本國的電影投資基金,和華夏有聯絡的只有1988年上映的電影《敦煌》,那部耗資45億日元的電影,富士銀行是投資方。”

陳嶼說道:“既然富士銀行有電影投資經歷,那麼談判的時候交流也會方便許多。”

安迪這時又說道:“雖然富士銀行的投資意向相當強烈,但是經過其後的投資經歷,已經少有涉及電影投資,可見他們對電影投資顧慮重重。”

陳嶼理解他們的顧慮,電影投資有著高風險的特性,很難控制成功的機率,只能寄希望於盡可能的減少錯誤。然而即使如此,電影專案的投資回報也是有限的。再加上回報週期過長,也是對電影投資的一個制約因素。

比如銀屏基金會,投資人在1983年付出資金,所涵蓋的影片直至1986年春季才上映完最後一部,需要在1991年才收回全部收益,總共長達八年時間,這使得資金的使用成本遠遠超出了回報。

簡單的說,島國的錢不好騙了,再加上經濟下行,沒有保障的話,島國的投資公司不可能將錢投入到看不到希望的行業。

不過,陳嶼對此早有應對。

陳嶼說道:“說說剩下的那家基金公司吧。”

安迪找出基金會的資料,概括道:“島國的東亞娛樂產業基金,這家基金會的規模達到了2000億日元。投資包括但不限於影視製作、電影院線、文學出版社、遊戲公司等。在本國,這家基金會投資最多的是動漫製作,島國的幾大動畫公司,都有東亞娛樂產業基金的身影。”

陳嶼問道:“如果想說服富士銀行和東亞娛樂產業基金的投資,你覺得我們應該怎麼做?”

安迪思考片刻後,回答道:“還是要讓他們看到利益,沒有利益,以島國人的秉性是不會輕易答應的。”

陳嶼點點頭,頗為認可安迪的話。

他所制定的計劃,一切都要靠硬實力和真實資本來說話,要讓投資方看到穩定收益的可能。

兩人討論了一陣後,陳嶼問道:“星空電影投資基金會和瀚海娛樂簽署的合同帶來了嗎?”

安迪回答道:“帶來了,籌備的幾個專案,還有你之前上映的電影的相關資料也帶來了。”

她又問道:“這些資料有用嗎”

陳嶼笑了笑:“有用啊,就是為了讓這些島國人看到我們的實力。”

目前,電影行業最賺錢的電影就是特效電影,尤其是來自好萊塢的特效大片。這類影片不管是在美麗國,還是在華夏,亦或者是在島國都大受歡迎。

可以說是賺錢賺到手抽筋,只是,特效電影有一個不是缺點的缺點,就是對資金要求比較高。

這類電影的製作經費普遍在5000萬美刀以上,屬於大製作電影。

資金密集,科技密集,不是一般的電影公司可以玩的轉的。

瀚海娛樂要是能製作這類電影,自然會受到市場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