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

只有我們獨處時,我們才會更清楚地意識到,我們與萬物同在。

椒麻雲吞,果然夠麻。

原計劃今天去逛那個梵高星空藝術博物館的,但之前沙坪壩有了一例,怕出事,懶得出去了,但今天這麼涼快,看著其他人出去玩,好糾結啊,想出去玩,卻又不知道去哪玩,沒錢玩。

對柚子也很難以自拔。

繼續肝任務,手機直燙手。

利簋——刻下商周的界碑:西周往常經常舉行各類賞賜活動,當年作為西周官員的利,也得到了周武王賞賜給他的青銅,很是高興,他用這稀有的青銅,鑄成了這件“簋”,故名為“利簋”。利的官職在當時叫“有司”,也就是個部門主管,這件簋,樣貌也稱不上驚豔,卻被認為是鎮國青銅器,它珍貴的秘密藏在哪兒了呢?簋是一種古代食器,用來盛裝煮熟的穀物類主食,西周等級森嚴,一些用於祭祀和宴饗的器物,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成為禮制的象徵,這就是所謂的“藏禮於器”。天子在祭祀、宴饗、隨葬時,使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依次類推,不能越級使用,自此後的三千多年,“禮樂”成為中國人的思想準則和行為規範,中華民族自譽的“禮樂之邦”也由此而來,所以作為西周貴族的常備禮器,簋本身並不十分罕見。利簋的珍貴恰是因為底部的三十餘字銘文,揭曉了武王徵商的時間,銘文開頭是這樣寫的:武王徵商,惟甲子朝,歲鼎。翻譯成現代文就是,武王伐紂戰役發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當天“歲”星,也就是木星,正當中天。首先,專家採取了碳14測年法,將西周初年遺存中出土的炭樣進行檢測,框定出武王伐紂戰役發生在公元前1050至前1020年的年代範圍,天文學家依據銘文中所記甲子日“歲”星,也就是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參照《國語》記載的天象記錄,精確計算出武王伐紂發生於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這一歷史學的著名懸案終於告破,利簋居功至偉,可以說它刻下了商周的界碑。其實,對於一個並不從事學術研究的普通人來說,欣賞的不僅是瞭解到商周更迭的年份,更是拜千年不斷的文字所賜,透過一件文物,三十幾個字,居然能和三千多年前的祖先們交流,而簋的上半部分形狀,被現代人用的碗沿襲下來,依然作為食器盛放穀物,被我們捧在手掌,也捧在心上。

去北苑晃了圈,不知道放的什麼電影,講方言沒字幕,沒什麼吸引力。

學校的柚樹結果了,不過貌似都被摘了,只有兩個青的放在垃圾桶上。

在半山亭遇見一對情侶正在親熱,真想犯個賤,坐他們對面玩手機。

時間在不停的篩選你身邊的人和事,不會有人永遠陪你,但永遠會有人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