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三比克解放陣線,馬利斯·羅塞羅司令,要採用砧板戰術。

他要以馬普托城堅固的城防工事為砧板,莫三比克解放陣線全國兵力為錘,消滅聯盟兵團的主力於馬普托城下。

…………

這是歷史上,亞歷山大大帝精通而且慣用的打法。

砧板戰術配合馬其頓方陣體系,成為東方軍事理論中“以正合以奇勝”的最經典運用。

很多人以為馬其頓方陣就是一個密集隊形,其實是一個步騎配合的系統。

單獨使用長矛密集陣,難以快速打垮對手,還可能讓對方跑掉,而且有個側翼問題。

所以需要在側翼安排騎兵,雙方接觸之後以長矛方陣為砧扛住對手,然後以騎兵為錘,從側翼甚至背後勐擊敵軍。

《五輪書》裡對崩潰的總結是:節奏被打亂。

…………

如果只是結陣正面對抗,雙方可以有來有回推很長時間。

而當一支別動隊突然背衝斜刺,腹背受敵之下,軍隊很容易陷入混亂,甚至崩潰

在陣型作戰時代,錘砧是全世界優秀將領都非常熟悉的戰術體系。

…………

在東方古戰場,“柺子馬”疊加“鐵浮屠”其實就是標準的錘砧東方體系。

“柺子馬”這個詞不是兀朮的專利。

在宋真宗制定的陣圖裡就已經出現過。

也就是說,凡是佈置在兩側的騎兵,在當時都是可以叫“柺子馬”。

…………

不過,宋真宗的軍制想要打出漂亮的錘砧,基本等於異想天開。

自從趙二敗光了趙大的老本,輕步兵部隊裡弓弩的比重越來越大,甚至出現了“輕步兵,重灌化”的詭異現象。

北宋末年居然變成“二槍八弩”甚至“一槍九弩”。

這樣的部隊一旦接敵,就芭比Q了。

跟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樣,北宋最大的硬體問題不是缺少重騎兵,而是“輕步兵重”、“重步兵少”的奇葩軍制。

有錘,但砧不夠硬。

打錘砧的時候,重灌的輕步兵,一通狂射,看起來很勐,等到敵人突擊近身,就扛不住了……

主動進攻時候,步兵打不出協同。

薄薄一層“重步兵”被突破之後。

大批次手持弓弩的“重灌輕步兵”,被迫近戰,十有八九就要涼。

…………

唯一的特例,是岳飛。

“步兵為砧,騎兵為錘”的砧板戰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