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更木劍八在美國度過了最後一天。

酒店的電視機裡,東京電視臺的英文頻道,正在播放“大晦日的狂歡祭”。

這是東京電視臺為了抗衡NHK的《紅白歌會》打造的跨年節目。

雖然NHK現在加入了東電系的媒體產業,但是東電系的各大電視臺之間的競爭,仍然保持著極大的經營獨立性和收視率的激烈競爭。

…………

NHK紅白歌會“紅白”來源於日本劍道中紅白對抗的概念,而紅白歌合戰的紅白則是將女性、男性歌手分為紅、白兩組,並以歌曲對抗賽的形式進行。

自1951年開始每年播出一次的音樂節目,以現場直播的方式同時在NHK的電視與電臺頻道向日本全國以及全世界播出。

前3回於年初播出,第4回起固定於年末的大晦日播出。

NHK紅白歌會連續二十七年拿下大晦日日本收視率冠軍,平均收視率高於76%。

…………

東京電視臺的“大晦日的狂歡祭”,定位更接近龍國的春晚,一檔綜合類的晚會。

法國當代社會學家皮埃爾布林迪厄在《關於電視》書籍裡問道:“誰是話語的主體?”

儀式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有著悠久的歷史。

詹姆斯·凱瑞在《作為文化的傳播》中指出:

“傳播的儀式觀有著明確的宗教起源”

“在儀式觀中傳播一詞的原型則是一種以團體或共同的身份把人們吸引到一起的神聖典禮。”

傳播的最終目的是建立起一個有秩序、有意義的世界,“共同信仰”“共同理想”成為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

隨著媒介技術的革新,儀式所要求的時空同質性得以在更大的場域中被滿足,電視晚會便是一個顯著的媒介儀式桉例。

隨著傳統家族儀式及意義在現代社會中的衰落,作為日本人最重要的節日,新年需要新的儀式載體承載其內涵,以彌補前者帶來的結構性缺憾。

電視直播給予全民族時空關係的凝聚以媒介技術的支撐,而嫁接了新年所承載的“團圓”“守歲”等象徵性民俗內涵的春晚無疑是最合適的儀式載體。

在龍國,自 1983 年起,除夕夜八點至十二點這一時間段已經預設為全國人民參與春晚這一儀式的時間。

而這一儀式將個人家庭的微末敘事和國家民族的宏大敘事連線了起來,它在“同質”的時空中將人們“拉進”想象的共同體,從而成為“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的當代政治儀式”。

春晚創作初衷就是以儀式為訴求的。

…………

春晚本身就是一個肩負著塑造主**神理念使命的人工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