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多發性肌骨炎?你確定是這個名字,而不是多發性肌炎?「周成、方雲還有楊弋風湊在了一起之後,周成這麼問方雲。

楊弋風也是看向了方雲,這是方雲值班的時候,恰巧收到的一個病人,目前住在科室裡,臨床表現主訴是:肌無力、肌痛。

於顏面、頸部、胸部和手部,有紅色或紫紅色的皮疹、斑塊和水腫。

這其實屬於一種慢性疾病,可是病人和家屬輾轉了很多地方,都沒人願意收。願意收的地方,治療了一段時間之後,也未見特殊療效,如今

方雲獵奇心理,且知識儲備也夠,以為這是一種風溼科比較罕見的多發性肌炎,但是侵襲到了關節和骨質。屬於比較罕見的情況,可沒想到,住進來之後,確發現這一切根本就不是這麼回事。

方雲則說:「周老師,我收病人住院的時候,也考慮的是多發性肌炎,之前我給你彙報的資料也是如此。」

「但我回去之後,再查資料的時候,就發現。」

「多發性肌炎是一種以肌無力、肌痛為主要表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不清,主要臨床表現以對稱性四肢近端、頸肌、咽部肌肉無力,肌肉壓痛,血清酶增高為特徵的瀰漫性肌肉炎症性疾病。」

「又因為這樣的患者,部分患者病前有惡性腫瘤,約20%患者合併紅斑狼瘡、硬皮病、類風溼性關節炎、乾燥綜合徵等其他自身性疾病。「

「所以我懷疑她的面板表現,是不是真的是類似的疾病,但後來,我在查文獻的時候,就正好查到了這假更加罕見的疾病診斷。」

「真性多發性肌骨炎是一種罕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面板和肌肉。慢性的肌肉炎症和面板表現,尤其是面部、頸部、手背、肘部、膝部和足背。」

「然後,透過蒐集一些資料,我就發現,目前對它描述僅限於此。」

「多發性肌炎少有面板受累的表現。「真性多發性肌骨炎通常會出現在近端肌肉,如頸部、肩部和髖部,而多發性肌炎則可以累及近端和遠端肌肉。」

「而當前,關於真性多發性肌骨炎的治療,就是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這與多發性肌炎的治療方式都是一致的。但是這兩者的劑量,目前還沒有一個比較好的定論。」

「正是因為這個情況,我才問了一下弋風哥,後續該怎麼處理。」方雲一貫之前的稱呼,叫周成周老師,叫楊弋風哥。

「就是說也查不到資料咯?有沒有打電話問過之前報道過類似病例醫院的治療經驗或者流程?「周成再問。

這就有意思了,真性多發性肌骨炎,與多發性肌炎。名字相似。病理機制也相似。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療的藥物也類似,但就是相同的劑量,沒效果。

所以,沒有什麼經驗性的文章資料或者治療經驗作為參考,全得靠自己去摸索啊?

楊弋風說:「我發了一份郵件,問了其中一位醫生,他說隨診的過程中,病人去世了,應該是治療無效。」

「這種病的患者數量相對較少。不同地區和國家的患病率有所不同,全球平均患病率為10萬人口中2~10人。而在亞洲地區,患病率可能更低。「「所以說,全球總共可能就只有幾十萬人被發現。」

「而由於這種病症的症狀和表現較為複雜,且易於被誤診或漏診,因此實際患者數量可能還要更多。」

「這種患者的5年存活率為75%~91%,10年存活率為58%~83%。要知道它並非是癌症,所以它的存活率算是相當低的了。」

周成聞言,反而緩緩地吐了一口氣!周成就怕這種病,全球就那麼十幾個,然後他要定點的去找都找不到,若是這樣,他不知道要

模擬多少次,才能夠模擬出來最佳治療方案。

只要是全球還有一定的犯病比率的話,那這對他來講,就不是什麼問題了。

周成就說:「患病率低,患者絕對分散,的確很難統計出有經驗性的治療方案,這個我們要稍微研究一下才行。」

「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們要搞清楚它的發病機制,特別是請一下風溼科來會診。先暫作一個治療方案,然後再慢慢除錯。」

「這個病種,應該不需要外科治療干預吧?」楊弋風搖頭:「外科干預暫時沒見到過報道,但也不排除可能是需要外科治療的可能性,不過大抵看來,自身免疫性疾病涉及到外科治療的數量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