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教授,您要問的問題,其實是另外一個板塊了,詳細地述說,可能頗為複雜,我這裡有一個PPT的總結文桉。”

“我們大概過一遍吧,今天我們討論的主題,還是小切口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胡教授,您覺得呢?”周成大大方方地回道。

胡線和愣了愣,說:“好的啊。做事要找重點。學術交流有一個要點和主題點,是我耽擱大家的時間了。”

胡線和本沒想過周成能夠拿出系統性的骨折手法復位的綱要和總結的,只是隨口一問,竟然就炸出來了這麼爆炸性的東西。

周成也就開啟了隨身碟裡面的另外一個PPT,然後走馬觀花似的給大家簡述了一下,他所理解的骨折分型之下,哪些分型可以進行手法復位,哪些是不能的,還是需要透過手術來處理。

這話聽起來,看似隨意,但實際上,它所直接針對的,就是對骨折指南的修正。

外科的第一條:適應徵與禁忌症。

任何手術都有其適應徵與禁忌症。

周成翻完後,就要回到骨折小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時,就看到,陳吉武教授等人的面色也都紛紛凝重了起來。

骨折的手術適應徵與禁忌症,骨折的治療原則,就是華國醫學會骨科分會的創傷外科學組編撰的。

編撰指南,是需要各個頂級的專家坐在一起,詳細的商討,然後做出來的標準化的治療建議。在座的這些人,是其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可他們一向都認為,指南的編撰必須要有全面、細緻、安全這幾個原則,同樣,也要先進。

而指南的存在,是需要進行修正的,修正之後,印發到學術網站或者是分發,並且印刷裝訂成冊,供給全國的同行們學習。而且,很多的醫療事故的評判,也都是根據指南來的。

事關重大。

劉志斌教授又抬起了手來:“小周,你先慢一會兒。你這個骨折的手法復位,有系統的理論綱了,有做過臨床課題嘛?有相應的客觀資料嗎?”

這特別重要,什麼樣的骨折,要進行手法復位,什麼樣的骨折,必須要做手術,這個原則性的東西,如果可以探討得更加清楚的話。

是華國整體醫療質量的提升,也同樣可以節約很大的醫療資源。

(註解:作者的接觸面,大概就只是在骨科,拜謝恩師及師爺的恩惠,因此接觸過一些常人沒接觸過的東西,因此本書中的內容,可能局面會鋪開得稍微細緻一些。)

(期待各位書友鑑賞,每一種東西,其實都有更加深層次的社會因素、學術因素及經濟因素在,小刀不才,願意將這些一一剖析給大家聽,儘量以大家喜歡看的方式,如有同道、老師觀看本文,有何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資料有,但是不是在現實中,所以周成並不能拿出來,但也實事求是地講:“劉老師,這個非常抱歉,之前我在做手法復位的時候,只是在八醫院做過一些病人。”

“病例的數量不多,而且還在追蹤之中,資料也正在收集。”

周成繼續不卑不亢地說:“用更加謹慎地角度來講,我接觸的一些病人,在此分型之列的,手法復位後的短期療效,都頗為不錯。最早的一批病人,已經是脫下了石膏,開始正常的功能鍛鍊了。”

周成現在非常擰得清層次,做了就是做了,沒做就是沒做。

他在八醫院進行手法復位是在十月末十一月初,現在的時間是三月初,的確是效果很好,周成也知道效果很好,但是那是在模擬世界裡面。

真實世界的資料,就相當有限,周成更知道,劉志斌等人感興趣的肯定是周成現在列舉出來的,在原本指南手法復位適應徵之外,周成個人列舉出來的手法復位適應徵之內的這些疾病分型。

周成的話,讓眾人都陷入了沉思,包廂裡面,可謂是落針可聞。

劉志斌左顧右盼了一會兒。然後表情極其嚴肅地問:“徐院長,您怎麼看?”

徐達山,積水潭創傷外科的行政主任,副院長,也是華國醫學會下京都醫學會骨科分會,創傷外科學組的組長,主要負責人,比劉志斌的掌握的資源,相對要多那麼一丟丟。

徐達山本是看在周成與陳吉武教授認識的份上,對周成有頗多的看重和關注,不過就現在而言,似乎,周成自己透過他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得讓他稍微改觀了。

越是基礎性的東西,關係越大。

如果是說,連手術的適應徵都改了,他們還在研究本可以不做手術的骨折分型,怎麼去把手術做得更好,你研究個der?

這就好比,你想著怎麼把青菜炒得和肉一樣好吃的時候,TM的肉價已經是青菜價格了,只是單純從好吃和營養學的角度講,吃肉不好嗎?

徐達山稍稍有點坐立不安,左右看了一圈,對門口的一個人說:“辛苦把門關一下。”

顯然,他是打算說一些,不便被外人聽到的東西,而且還很深刻。

陳勝武馬上就去把門給反鎖了。

徐達山就稍稍敲了敲桌子,說:“不好意思啊,各位教授,打擾了,稍微借用你們的一點寶貴時間。”

“其實,我們都知道,我們國家一直都在探討如何提升我們醫療質量,如何提升我們的服務質量的問題。”

“這是一個長期的問題,而且永遠不會停止。本人不是領導層,所以普及面不多,因此只是說一些我們骨科方面的問題啊。今天所說的內容,出了這個門嘞,大家就都忘記,不要再傳出去。”

徐達山的話,讓其他人都笑了笑,沒回話,打斷徐達山。而申德主治醫師就在這時候給周成接了一杯水,然後示意周成先坐下,聽徐達山教授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