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我只是個吃瓜群眾啊!(求訂閱)(第2/4頁)
章節報錯
林子源繼續侃侃而談道:“各種各樣的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我們就該思考,我們和別人到底是差在了哪裡了??”
“我自己覺得就是在這個亞專業的劃分上,現在國外,關節置換都詳細地分成了膝關節和髖關節置換術,每個人就只做膝關節或者髖關節。”
“一輩子做一兩萬臺,做三四萬臺。他整天除了做膝關節置換術外,就根本就不去思考其他的任何事情。”
“唯手熟爾,這短短的四個字,其實就足夠他做很多東西了,去沉澱,去收集資料,去開發新的手術方式,去思考怎麼提高手術效果的空間。”
“要說交流,現在我們國家的學術會議舉行的頻次,絕對不比任何一個國家的頻次差,高質量的會議也不會比外面的質量差。”
“所以,我們是絕對有這個能力,能夠把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問題,做得更加專業的。”
“全能醫生只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但絕對不是具備競爭力的產物。全知全能,誰都想,但是,你一個亞專業的亞專科都沒搞好之前,你就想著多幹嘛?”
“我還是覺得,先把一個部位搞好,搞清楚,搞出來特色,然後再想著去做其他的,更為好一些。”
“全能好嗎?全科好嗎?博覽群書而不知一本真意,修得正果只需一本真經!”
“我們讀的書,已經夠多了,其他學科的知識並不是不重要,要博覽群書,但也要知道自己的主修方向,不要因小是大,做醫生不是去和同行扯澹。知識面廣只能夠代表你在其他人心裡的第一印象!”
“你只求這個第一印象幹嘛呢?”
……
不過啊,周成就聽到,林子源在上面說著,站在旁邊聽著的人都滴咕了起來。
“國外的醫療保險,對有醫保的人,基本是免費開放的?手術即便是失敗了也可以再來一次。國內是自費。”
“免費與自費的區別就決定了在出現了手術併發症後病人乃至於社會對醫療工作者的反饋不同。”
“更何況,在國內混,只單純地做某一個部位的話,除了少數醫院外,那醫生真能夠吃上飯?”
“又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留下來的,結果水平提上來了,人餓死了……”
這都是下級醫生在滴咕的,聲音很輕,周成只有在人堆裡面才能聽得到幾句!
除了林子源之外的教授和副教授都一本正經地聽著林子源唸經,看起來一絲不苟的。但他們的眼神與背影看起來都根本沒把林子源教授的話放心裡去。
不管是醫院也好,還是醫生也好,在這個社會上要生存下去首先要解決的事情就是符合當地的情況,符合大環境。
亞專業劃分得更加細緻這個問題,是大勢所趨,這不錯。
只是,在亞專業更加細分之前,大眾需不需要這樣的高精尖技術,能不能接受,這是個問題。
有時候,最好的並非是最合適的。
每個組的醫生到底要不要往最專業的領域裡鑽,往一個牛角尖裡面鑽,這是全國的醫生都在思考並且嘗試的問題。假如真去鑽了,鑽了十幾年二十幾年,全省或者全國都把這個領域搞起來了。
省級醫院沒病人轉上來了,那他們哪裡去找病人?荒廢了其他亞專業二十多年,再要開闢新領域且不說其他的亞專業人能不能同意,就算能同意,也是把自己整個人活得更加窄了啊。
國外因為醫療制度與國內不同,所以不管是醫生和患者的思維都不同,不用花錢,患者沒經濟上的壓力,而醫生也沒有會加大患者的經濟負擔的壓力,因此在做起手術來,會把手術的適應症放得稍微比較寬。
就好比,三四十歲的人換了關節,換就換了,二三十年後,再換一次就行了,反正都不花錢,只要病人自己舒服就可以了。但國內的人就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只希望一次手術之後,終生不要再來手術就好。
所以就會選擇忍,忍無可忍,才來醫院。
因為都忍無可忍,花了一大坨錢,你還不給我百分百的搞好,心裡的怨念就會比較大。
這其實才是根本原因,但是也是任何醫療行業的人,都不敢擺在明面上說出來的原因。這個東西,只有最高局面地承擔下來,才會從根本上改善……
……
當然,別人的滴咕是別人的滴咕,周成作為初來者,還是認認真真地聽完了林子源的話,不得不說,不管是林子源是真這麼想也好,還是就僅僅只是扯大旗也好。
思想境界,還是不一樣的,至少他的眼界,他的目的,比起嚴駭涵與蔡東凡等人而言是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線的。
但也不能說誰高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