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和董於亥是老同學,而且現在的董於亥表情真的有一種絲毫不掩飾的挫敗感,周成是真的很想轉身就走,不想和董於亥這樣的老陰陽人玩。

甚至蔡東凡都沒董於亥這麼會玩凡學這一套。

周成又不是沒有見過研究生,也不是沒了解過。在來魔都之前啊,周成就比較細緻地打聽過了一些關於學術方面的問題。

在沙市八醫院,杜嚴軍、閔朝朔就是蔡東凡和嚴駭函的碩士研究生,但是他們還在為一篇sci而努力著。

就說科室裡競爭優勢比較大的兩個學術型碩士,林霖和杜瑞奇,也就是兩篇sci。

而且聽杜嚴軍說,杜瑞奇和林霖的第二篇文章就是那種meta分析,而閔朝朔和杜嚴軍打算寫的也就是Meta分析這種。

或者就是在臨床上搜集一些資料,勉強發一種article(論著)型別的文章,就極為具有競爭力了。

但到了董於亥這裡,怎麼發了三篇sci,還就算是挫敗了呢?

就是八醫院的唯一一個學術型的博士,龐定坤,也就只是發表了三篇sci!

一篇是學術型碩士期間發的,勉強在4區,一篇是3區,影響因子都不太高,只能算是剛好達到了博士畢業的要求,第三篇就是普通的meta。

不管是國內的中文核心期刊也還,還是sci文章,分有很多型別。

第一類:inal article(論著),基礎性和臨床性文章,基礎性文章是現在普遍在發的文章,屬於前瞻性的一個研究,發表比較困難,必須有創新點。

第二類,case report(病例報道),病例報道主要是分享一些比較罕見的病例,屬於紀實類的文章,創新性並不強,發表的型別最多。

第三類:review article(綜述),綜述是對目前某一種疾病診療或者是發病機制等某一個點進行總結性論述,發表此類文章的人大多都是業界的大牛,或者是科研比較厲害的一些新人。

第四類:Metaanalysis (Meta分析),Meta分析出現已經有了幾十年的歷史,但是真正運用到醫學領域的時間不太長,屬於非常容易水的一種文章,型別,是比綜述多帶一種技術含量的文章型別。

第五類,Letter(給編輯的一封信),這類文章就是找已經發表sci論文的茬,找到了就發給編輯部,然後由文章原作者進行回答。

sci文章,除了有型別區別之外,還有分割槽的區別。

而發表文章的分割槽不同,是它發表的期刊影響因子決定的。

期刊的影響因子計算,在定義上是前二年發表的文獻在當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數。

一種刊物的影響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載的文獻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說明這些文獻報道的研究成果影響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該刊物的學術水平高。

在華國,比較流行的sci分割槽是中科院分割槽,此分割槽法是根據不同期刊的影響因子來進行分類的。

一區刊:各類期刊三年平均影響因子的前5%!

二區刊:前6%20%;

三區刊:前21% 50%;

四區刊:後51%100%。

比傳統的JCR分割槽中的,一二三四,各佔百分之二十五,更為金字塔!

既然要來讀博士,自然要把一些基礎的知識給弄明白,因為這些東西,肯定與他在讀碩士和博士的過程中,息息相關,就算暫時還不算擅長寫文章,但是若是連這些基礎知識都不曉得,那就叫貽笑大方了。

“對了,於亥,那你發的文章是什麼型別的啊?幾區?”

“嗨!”董於亥擺了擺手,說:“我就只是發了點水刊,沒什麼實際上的意義。影像因子都是個位數,不值一提。”

董於亥說完,接著道:“而且我做的部分實驗,其實只是組內大課題的一部分。”

“適當性地摘取出來當作大課題的前期研究而已,所以算不得什麼的,只要在實驗室裡待一段時間,這樣的水文,隨隨便便就能發!”

周成:“……”

“也不容易的吧。於亥,你就別謙虛了。”

周成聽到董於亥不把個位數影響因子的文章當回事,翻了翻白眼。

這是開玩笑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