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英想了想,“確實,用機器代替人工分揀,這種思路是可行的。我回去之後聯絡一下吉隆坡大學,看看能不能儘快解決這個問題。”

別的小作坊,要想用價格高昂的機器,完全代替人工分揀塑膠瓶。

一個是他們根本就不具備那個實力。

第二個也沒有足夠的需求,來刺激他們投入這麼鉅額的資金。

還有一點就是,他們收回去的瓶子數量太少,了這麼一點點塑膠瓶的分揀,壓根就不值得開機。

但這些問題在已經有規模、接下來將有足夠的動力的熊英面前,都不是問題。

如果按照羅旋的設想:收購大量的塑膠瓶,然後把紅的,藍色的,紫色的,黃色的瓶子進行精準分揀。

這樣一來,

就能得到顏色統一的塑膠瓶,再把它們粉碎之後,就可以得到沒有雜色的塑膠顆粒。

那些塑膠顆粒,接下來就可以送到拉絲車間,進行熔解、拉絲。

從而生產出符合規格的化纖纖維。

只要纖維的韌性和穩定性足夠,將這些纖維在紡織成各種顏色的化纖布料,那就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了。

說句不好聽的話,用那些老古董紡車,都能把這些纖維紡成布料。

更何況在這個紡織機械,已經極度完善的時代?

目前在國際市場上,那些生產同類化纖布產品的廠家,他們生產出來的化纖布都是白色的。

這種被稱為基布。

客戶要想把這種化纖布,用來生產雨衣、或者是絹花的話,還需要再送到印染廠裡去。

進行顏色上的處理。

而由於絹花的顏色比較鮮豔,使用的顏色也是多種多樣。

這樣一來,他們光是花在印染工序上的成本,就不可能太低。

而熊英自行生產出來的化纖布料,卻自帶顏色。

如果某一款顏色不夠鮮豔,那再加點著色劑就是了。

假如某一款顏色的布料不夠用,可以直接去市場上採購一點點回來,作為補充。

但最主要的、數量最大的原材料,還是出自於熊英自己的工廠。

這樣一來,熊英的公司就可以節約大量的印染、運輸以及等待的時間成本。

在和別人競爭的時候,天然就具備了成本上的優勢。

“這個辦法好!”

想明白了其中的關鍵節點,熊英肥肥胖胖的,手掌勐的一拍,“我怎麼就沒想到,把這些塑膠顆粒再度進行深加工、把它們拉成化纖纖維呢?”

以前熊英賣塑膠顆粒,雖然說也能賺取很可觀的利潤。

可那畢竟只是屬於原材料出售的範疇,利潤再,高又能高得到哪?

就好比賣稀土。

一噸鉬鐵礦石頂了天,能賣多少錢?

而經過提純加工的鉬,價格那是幾十倍的往上漲!

又好比做烏江榨菜的原料便宜的跟自來水一樣,但是經過深加工之後呢?

同樣的道理,熊英的公司每年都是把粉碎過後的塑膠顆粒,當做原材料往外賣。

如果在進行深度加工的話,可想而知能夠給熊英的公司,帶來多大的利潤?

現在熊英實在是明白了:只有進行深加工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