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稿】

【桃花山外來人員之:生存現狀調查】

【美麗的桃花山,向來以景色秀麗、風景優美而聞名蜀西南。它是我們縣廣大幹部職工們,在閒暇之餘,最喜歡去的休閒勝地...】

【......但如今美麗的桃花山,在它的山背後,卻生活著大約有1000名外來的人員。

這裡各種各樣、違章搭建的小茅棚,依著山勢而建。

一眼望去,雜亂無章。】

【此處隱藏著極大的的火災、治安管理隱患,和巨大的公共衛生安全隱患...通訊員張維,在此代表廣大的群眾。】

【迫切希望有關部門,能夠拿出一個妥善的解決方案,長治久安的、解決這一個老大難問題。】

在彭莽子的單人宿舍裡。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的鐘主任,和縣廣播站通訊員、兼副站長張維。

二人正坐在小桌子上,一邊喝著“豐谷酒”、吃著炸小魚乾。

一邊討論著,關於桃花山的整治問題。

桃花山在榮威縣城,西南面大約一公里處。

每年到了陽春三月的時候,滿山的桃花爭相鬥豔。一眼望去,整座桃花山的向陽面,就會變成一片粉色的世界。

煞是養眼。

榮威縣城的群眾們,平常都喜歡去桃花山溜溜彎、散散步。

可最近一段時間,整個桃花山的背面、那些雜亂無章的小樹林裡。

已經彙集了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員。

由於他們的糧食關係、和戶籍都不在榮威縣裡,所以這些外來人口平常吃的、喝的,用的東西。

都需要他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各憑本事去弄回來。

至於說,他們究竟是靠什麼手段,去獲取日常所需?在此就不能說的太明白了。

在生存面前,

沒有什麼事情,是幹不出來的。

“張維同志呀,你反應的這個件事情,縣裡面的領導都知道。而且也組織了相關的部門,前去實地調研過好幾次。”

鍾主任滿臉的凝重:“其實我們縣裡面,並不是不願意妥善安置他們。

但你也知道的,在計劃內的糧食,它每一粒的去向,都是有規劃的。”

“根據我們的統計,如今在桃花山聚集的人口,大致是在1050人左右。”

“因為他們具有一定的流動性,所以這個數字,不是特別的具體。是有一些變化的。”

鍾主任道:“要想解決他們的口糧問題。我們計算了一下,大致每天最少,需要拿出400斤左右的糧食,用於補貼他們。”

“而且這還是,按照最低標準來計算的。”

那麼一個月呢?

一個月就是12000斤,也就是6噸糧食。”

鍾主任嘆口氣,“現在距離秋收,還有好幾個月的時間。縣裡面可以幫助他們一個月、頂大兩個月。那剩下的那幾個月,又該怎麼辦呢?”

張維聽的也直撓頭,“是啊!光有好心,手頭上沒有糧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確實也不好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