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

眾人一愣,隨即認真起來。

先秦時期夏國數得上名字的學派有近兩百家,統稱為諸子百家,後世記載,百家所著學術著作共有幾千篇,流傳最廣的儒法道墨陰陽等家至今都有不小的影響力。

“這些如果是諸子百家的物品,那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物擺放方式罷了!”有人強行找回面子。

“不見得。”另一人反駁,指了指展櫃裡面的東西:“我知道這個石牌。”

“說說?”其他人有些好奇。

“《孟子》中記載過一個叫做許行的人,他依託神農氏的言論宣傳他的主張,在當時被稱為農家,他們行走各國,不求高官厚祿,只希望得到一片土地用來耕種,主張以農為本。”

“然後呢?”眾人聽著這些資料性的沒有太多興趣,催促他趕緊說關鍵的。

“他們有一塊日晷,或者不能叫做日晷,應該叫做興農盤。”

說話人頓了頓:“那是最早的二十四節氣的劃分,按照要求擺放好後,根據太陽落下的區域來指導耕種,這塊石牌就是農家的那塊興農盤。”

“寧大師,對麼?”專家看到寧帆的視線,主動詢問道。

“不錯,就是你說的這樣。”寧帆道。

眾人怔在原地,看著石牌嘴角抽動。

“農家的象徵?興農盤……這……這種東西又是怎麼冒出來的?”

寧帆不解釋,讓人關燈,摸出手電筒。

燈光亮起,興農盤中間突出的金屬針影子落下,正好停在大寒。

轉動手電筒,再換了地方,指標影子停在立春上面。

專家們滿眼震驚:“這怎麼做到的?也是日晷原理嗎?”

“不對啊,太陽的位置會變,這個影子不準確!”

寧帆重新開啟手電筒:“古人的智慧還是可以的,他們根據太陽的角度不同製作了量天尺。”

“那是什麼東西?”專家問道。

“古人根據日月星辰的執行軌跡研究出的測算天地執行規律的一種儀器,不過已經失傳。”

寧帆解釋幾句,擺擺手。

“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興農盤經過量天尺校對後可以根據正午前後的日照核算節氣。”

專家們睜大眼,盯著寧帆的操作,半晌,嘆口氣。

“厲害!那其它的東西是不是……”

“都是當年諸子百家流傳下來的各個學派的東西。”寧帆緩緩道。

走上前,隨意指著物品。

“這是墨家鉅子的信物墨家機關鎖,這個是法家的信物商鞅木,這個是陰陽家的風水魚飾……”

一件件東西介紹過去,眾人完全眼花繚亂,久久說不出話。

直到出了館,才有人回過神,咂咂嘴,一臉深情。

“要是早二十……不!三十年!能早三十年來到第一博物館,我必然不會是現在這樣!”

“生不逢時,天不生寧大師,吾道萬古如長夜!”

“寧大師,抱大腿!”

寧帆聽得滿臉糾結,走過去,看著他們手機螢幕上沒有來得及關閉的頁面輕輕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