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友們聽不懂這些專業知識,可抓到了關鍵詞。

石灰、磚頭。

“古代有這兩種東西?這不都是現在的建築材料麼?”

寧帆沉默數秒。

“你們想說的是不是水泥?”

寶友也懵了。

好半天回過神來。

“石灰和水泥好像不是一個東西?”

“當然不是!”

寧帆也知道寶友們在想什麼。

“石灰是石灰,水泥是水泥,這兩個當然不是一個東西,夏國在東周時候就有明確的使用石灰的記錄。水泥是上個世紀才傳進來的。”

“可……黃帝時候有石灰麼?”

“沒有明確記載,所以可能有,可能沒有,也可能是完全沒有文字記載,所以無法流傳。”

“這樣啊……”

寶友們意識到好像是這個樣子。

下過目前最早的能夠成體系記錄的文字是陶文,可是陶文中記錄的文字都是大文字,天地山水日月這種,基本沒有記錄到石灰這種。

不過不記載不意味著不存在。

許多東西,在古代還有不一樣的稱呼,所以,這麼用了也不奇怪。

“燒土的事情,在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遺址中都有出現。”

“當然,古人並不太明白燒土為什麼會抑制雜草的生長,而是從五行學說來的。”

“木生於土,水生木,所以下雨的時候,水落在土裡就有了雜草。”

“而火克木,所以火燒過的土再遇到水就不會有雜草了。”

這個解釋出來,寶友們都有些迷茫。

“真的可以這麼解釋麼?”

“其實也可以,只是原理不是這樣子的。”

“土生出雜草的緣故是土中有雜草的種子,而火燒可以去除六七成雜草的種子,剩下的一些再加入生石灰後也會失去活性。”

“土裡沒有種子,自然不會生出雜草。”

“原來如此。”

寶友們瞬間明白了。

這個原理不難,可真的讓他們去想還是不容易想到。

也就是寧帆說了,他們才明白這個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