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可比一些外面杜撰和推測的史料精準的多,畢竟都是當年的親歷者留下的史料記載。

世家最早說的就是門第高貴、世代為官的人家。

底蘊不是一兩代暴發戶可以比得上的。

接過王多魚的話題,寧帆思考幾秒,緩緩開口。

“包拯歷史原型只是有點黑,可是在民間傳言中就變成了頭懸月牙,面如黑炭的形象,民間至今還有黑包公的說法。”

“這尊獬豸和歷史上獬豸原型有些區別,頭頂尖角是反著的,呈現出月牙狀。”

“北宋有顏家一脈,玉雕冠絕全國,這尊獬豸的獨角上有顏氏的家族落款,可放大可以看到。”

“在現存的顏家歷代賬簿中還有一條北宋獬豸的雕刻記錄,是為贈送包拯雕刻的,工費減半收取。”

“這幾條記錄合在一期,足夠判定這是包拯的東西了。”

“那包拯難道就收了?”

寶友們覺得這個事情不太對勁。

王多魚介紹包拯事蹟後他們去查了資料。

包拯當年在端州任職,期間沒有拿過一方硯臺。

在當地工作,卻連一塊文人墨客趨之若鶩的端硯都沒有拿過。

沒道理還會收下這麼一尊玉石獬豸。

“送的當然不會收,不過這尊還是有點來頭的。”

寧帆看著玉獬豸講出另一個故事。

“慶曆元年到嘉祐六年,足足二十年時間,包拯在任上不收一文,兩袖清風,為人稱道。”

“一直到嘉祐六年三月,包拯主動拒絕調任禮部侍郎,乞老,同僚們籌錢雕了這尊獬豸,想要送給包拯,表彰他這一世英名。”

“當時包拯不願收下,同僚們沒有辦法,只能將東西交給宋仁宗,並請求宋仁宗賞賜下去。”

“這段歷史在宋代野史中也有記載。”

“正史中倒是沒有見到影子,大概也是其他人覺得不好記錄。”

眾人微咽口水,不敢相信這尊獬豸的來歷居然這麼曲折。

而且寧帆還說得明明白白,就像是真的一樣。

寧帆轉頭,收了一眼萬年的效果。

不得不說系統出品就是好用,看這東西的過往就跟看電視劇一樣,還是大型實景的那種。

沉浸感特別強!

“寧大師,照你這麼說,這個東西,還是一件寶物了?”

羅律師皺著眉,清瘦的臉龐五官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