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意思?

直播間寶友們只覺得腦中轟的一聲巨響。

這東西還有什麼可說道的?

“缺頁了。”

寧帆淡定開口,直播間眾人心頭一跳,認真看向螢幕。

“怎麼可能會缺頁?”

“看最後就知道了。”

寧帆說完,乘風破浪不敢停頓,連忙翻到最後一頁。

畫面停頓下來。

眾人都看著鄭和航海圖皺起眉頭,書頁最後一側果然和寧帆說的一樣,是匆匆結束的痕跡。

一幾句普通的航海日誌記錄之後,突兀出現三個字。

“臣頓首。”

筆走龍蛇,字型與前面的蠅頭小楷不太一致,顯得格外不和諧。

慌亂地都不像是在海浪中寫下出來的,更像是交卷到最後一秒驚鴻一瞥看到的填空題答案。

“這是怎麼回事?”

直播間眾人看著畫面都不理解了。

“這要是按常理的話,不應該是這樣吧?”

“自然。”

寧帆開口,淡淡解釋道。

“通常情況這些內容都是鄭和一個人記載,不可能有第二人知道這些事情。”

“不過在一種情況下例外。”

“那就是鄭和身亡之後。”

“史料記載,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的過程中去世,當時已經是宣德八年,距離鄭和第一次出海已經過去了二十八年。”

“許多學者在研究的時候都在關心鄭和這些年去了什麼地方,做了什麼事情。”

“可是很少有人去想鄭和為什麼要出海。”

“從時間來看,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時間是永樂三年五月五日,此時鄭和父親去世不久,朱棣還派人重新撰寫了墓碑銘文。”

“這個人的身份也很特殊,叫李至剛,是明朝著名的文人,與解縉私交甚好,還擔任過左春坊大學,編撰過《明太祖實錄》。”

“這在古代是極其罕見的行為,基本上表示鄭和是皇帝自己人才會有這樣的舉動。”

“往前找鄭和的生平,也只能找到鄭和在靖難之役可能做出過巨大貢獻。並於建文四年,以太監身份,受命祭祀朱棣的乳母馮氏。”

“而在明史中還有明確記載,永樂元年,鄭和刊印《佛說摩利支天經》是請的妖僧姚廣孝做序。”

寧帆話音落下,直播間寶友首先繃不住大叫起來。

“怎麼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