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三人斷命,寶友你有病啊(第1/3頁)
章節報錯
徐葉勉和薛真臉色驟變。
他們是文字元號學家不假,可是做這種研究的時候都是按照官話來想的。
哪裡會想到這個居然還有口音的問題。
有了提示,兩人連忙按照閔省的方言重新再去看這本《大元洪鏡雄辯法師大寂塔銘》。
剛剛的注音提示再還原回去,果然和寧帆說的語音絲毫不差!
“古僰文字身是根據漢字縮減而來的意音文字,是一種圖形符號既代表語素,又代表音節的文字系統。”
“你們用官話注音來思考這個這個的時候。”
“注音不僅會偏差,而且會很彆扭。”
“比如兩個明明是同一個音節的文字組合,卻發出截然不同的音節。”
“你們自己不覺得奇怪麼?”
“奇怪,很奇怪!”
徐葉勉和薛真認真點頭,乖乖聽講。
“古僰文文獻和資料最大的損失其實是當年沐英消滅南詔國後毀滅的那些。”
“大多數能夠證明僰文和漢字對應的材料典籍完全消失。”
“目前留下的資料不多,你們研究的這個塔銘是最重要也是最早的資料。”
“不過還有一塊碑文你們沒有發現。”
“怎麼可能?”
薛真兩人聽著話愣在當場。
他們為了尋找南詔國,幾乎跑遍了整個滇省,怎麼可能還有他們沒有發現的碑文?
“明代白族御史楊黼在景泰元年刻過一尊石碑,有漢和僰文兩種形式,而且有專人做了碑拓。”
“碑名《詞記山花·詠蒼洱境》,是典型的‘七七七五’格式的‘山花體’詩歌。”
“不過這面碑刻好後,楊黼因為求佛,經過高僧點撥,就把這面碑捐贈給了一間寺廟,還親自注釋了一本孝經說這件事。”
“這事情在孝經中也有記載,你們如果只是在山野和遺蹟中尋找,應該是找不到的。”
“而且這面碑由於是詩歌碑,有押韻要求,兩相對照,更容易發現僰文和明代文字的語音差距。”
“和現代漢字能夠對上八成還要多。”
“在哪?”
“寧大師,這個碑在哪?”
聽到這話,徐葉勉和薛真兩人呼吸都急促起來。
明代文字和現代漢字的發音已經差的不多了。
更不用說還是作者本人做的漢字和僰文兩個版本還帶了韻腳。
結合楊載的塔銘,只怕是能夠完全還原出古僰文的發音了!
這簡直是文字元號領域的大突破!
毫不誇張的說,有這個結果,他們都可以直接發表一篇頂級論文。
眾人聽著北大學考古寶友的分析也肅然起敬。
果然相信寧大師絕對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