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打算按照“衣食住行”的順序,但是“食”最瑣碎複雜,不如參照考試的辦法,先把比較簡單的題目做了。)

先說“住房”,海市大概算是全國最困難的了,三代人住一個12平方米的房間,包吃包撒,並非罕見。

一般情況,海市人多住在市區弄堂狹小擁擠的“石庫門”房子。

上者,有“新式弄堂”、“公寓”等;下者,有大量的“棚戶”,就是最簡易的小房屋,一般都是“私房”。

典型的傳統弄堂“石庫門”房子的結構,大致是這樣的:

底層:有前門和後門。前門進去,是一個小天井,4-6平方。然後進入“客堂間”,約20- 28 平方不等,一般比較陰暗潮溼。

再深入,經過樓梯和小衛生間,到達廚房,約6-8平方,廚房有後門。

上一道樓梯,到達“亭子間”,約6-10 平方,朝北,陰冷。

再上一道樓梯,到達二樓“房間”,面積與“客堂間”相等。

再上一道樓梯,就到了一個小曬臺,也就是“亭子間”的房頂。

再上一道樓梯,是“三層閣樓”,三角斜頂,“老虎窗”,人能夠站得直得面積大約12平方。

這樣得房子,原始的設計,是一家人居住。

“客堂間”會客,二樓“房間”是臥室,“亭子間”和“三層閣樓”堆放雜物,結構和現在的“聯體別墅”相仿。

解放前,“亭子間”往往就是許多窮文人租住的地方。

解放後,一般這麼一個房子會住進四家人,最多的有七家的(子女結婚“派生”而來,用“硬體”或者“軟體”隔開)。

相對於“棚戶”,這還算天堂了。

如果男孩子住在“棚戶”區,談戀愛都大大的有問題,女方家長一般都要極力反對。

人們說,你看到一位打扮時髦妖嬈,舉止似乎相當高傲的女孩子,很可能就是住在“棚戶”區的,她一般不會讓人知道自己住在那裡,很可能吹牛說住在淮海路某公寓!

於是,你在“石庫門”房子的廚房,會看到好幾套煤氣灶臺,不少白天各自上鎖,怕鄰居偷著用。

還有各自的點燈開關、燒飯時候,搶佔水斗洗菜淘米等,難免磕磕碰碰。互不相讓就會造成“鄰里糾紛”。

再“升級”,找人來打架,砸東西。“武鬥”吃了虧的,可能會搞報復――舉報對方平時的“反雲力言論”等。

由簡單的“鄰里糾紛”攘成大禍的,並不少見。

當然,鄰居的主流,還是互相幫助,互通有無。

鄰居有當醫生的、當老師的、賣肉的、賣衣服的……都可以沾光。

自然,你也得巴結著他們。

一般的,燒了好吃的,大家分點嚐嚐,搞好關係。

住房困難,青年男女的約會,一般是“看電影”。

當然醉翁之意,不是要瞻仰《列寧在十月》裡列寧的鬍子啦。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