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銷社,也叫供銷合作社,就相當於現在的商店。在物資缺乏的年代,供銷社包攬了人們大部分的日常所需。

供銷社遍佈城鄉,城裡除了商店之外也有供銷社,在鄉村,人們購買日常生活用品和農業生產資料都只有到供銷社。

在物質匱乏的計劃經濟年代,家裡小到缺糖少醋,針頭、線腦、煤油、手套。大到做衣的藍布和生產用具,都得到供銷社才能買到。

供銷社的櫃檯與現代講臺差不多高,但是很長,靠著外面的這層和上方都是透明玻璃材質的,這也是為了方便別人看清商品。

櫃檯上還放著一個老式的稱和一個老式算盤。

櫃檯和身後靠牆的大型櫃檯中間有一米左右的距離,方便售貨員轉身過路。

身後櫃檯很高,是全木質的架子,放著一些稍大型的物品,當然還有一個一米高的梯子方便售貨員搭梯拿貨。

身後架子往上看牆上就寫著這個時代的一些標語,比如:發展經濟,保證供給;買賣公平等。

當然還有主席的像掛在上邊。

布票、油票、糖票是物資匱乏年代憑票供應的有力見證,平常很多東西都會很緊俏,每逢過節更是應接不暇,往往明天到貨的東西,要提前一天在供銷社門口豎起牌子提前通知,而第二天一大早還沒開門,就有長長的隊伍排對在等候了。

供銷社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全部,物品也很齊全,供銷社的東西也從來沒愁過賣不出去。

但一般上午會忙一點,下午的時候來的人就很少了。

花茶回到櫃檯前站好,此刻除了幾個售貨員外並無買東西的人。

但是那幾位的眼神都沒給花茶一個,花茶知道原主太不會做人了。

她得慢慢來啊。

那就看看腦海批發市場的情況好了,還挺大的。

有兩層吶,而且面積不小。

一樓是菜市場,各種蔬菜蔬果糧油調料,二樓是生活用品區。

因為這個鎮子是附近幾十個村子唯一的一個鎮,好幾萬人吶,估計是後來村裡都建立了各種小賣部小超市,所以這裡被改造成一個批發市場外加大型菜市場的。

不然怎麼解釋吶?不過這個大型批發市場怎麼就成了可怕的存在吶?只能說原主見識少不懂了,也虧是這樣,這件事才沒人知道。

原主是不是傻?!這樣的金手指居然被她當成怪物一般的存在。

不然她可以在這個世道過的很好,活得精彩才對。

看來小作精的名頭不是沒有由來。

但她花茶來了,以後她會摘掉這個作精的名頭,過自己的小日子的。

當然還要照顧花家人,她們為了原主付出太多了,她接收了人家的身份當然要接受她的家人。

花茶看了一遍空間(批發市場改稱空間會方便一點),又想了想現在的工作,嘿,這不是一個很好“投機倒把”的崗位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