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縣顧名思義,就是靠近山的一個小縣城。再往前走,就會到秦省的山區地帶。交通不便,又地處兩省邊緣,當時經濟發展相當糟糕。

既然窮,就不會有養雞場。

一直到2004年,這裡才出現第一個養雞場。

而農村的人們家裡養三兩隻雞,幾個集才能賣一次,所以雞蛋供應嚴重不足。在2001年父親和趙鵬第一次來臨縣賣雞蛋,依然還沒有雞蛋販子,可見這裡連販子當時都看不上。

趙鵬這回將紙箱直接開啟,雞蛋一排排端出來放在地上,五盤一摞,一共10摞。

此時朝陽越來越高,來來往往開始有人趕集。吃雞蛋的人照例過來買雞蛋,便看到趙鵬的雞蛋盤在摞得整整齊齊。看起來很高大上的樣子,便圍過來。

“小夥子,你這是雞蛋嗎?”有位五六十歲的老大爺提著一個編織帶編制的籃子,停在趙鵬的面前,指著雞蛋問。

趙鵬一看這籃子,便知道是客戶。

這種籃子是家鄉人賣菜常用的籃子,而這個大爺衣服穿得整整齊齊,腳上的鞋子也擦得倍亮,一看就是個退休老幹部或者老師。

“是的,爺爺,這是我們家養的雞蛋。”

說家養確實不老實,但生意嘛,實在談不上道德譴責。

因為這個時候,人們並不把各種做小生意的人當成商人,而是喊他們販子。覺得販子就是投機倒把,不是啥好鳥。

南方因為改革春風吹滿地,人們很快就接觸到新社會的變革,但西北五省遲遲未動,一直走得比較緩慢。所以人們的思維模式和固有偏見也更持久,更難破除。

就例如賣東西,人們普遍不願意跟販子買,只有實在沒辦法才會找找販子。邊買還會邊挑剔,好像販子就會給他們賣不好的玩意兒。

“你們家有多少雞啊,下這麼多蛋。”

“多著呢,有幾百只,家裡有個院子全部是雞窩,專門下蛋賣。”

“那要吃很多糧食吧。”

“是啊爺爺,都養不起了。爺爺你買雞蛋啊,看看我的雞蛋,有大有小。大的是……”

“那看起來怎麼都圓滾滾的,和其他人家的蛋不一樣?”

“我們這是高階蛋,用的都是最有營養的高階飼料,為了讓雞下起蛋來開心,我們還給雞放音樂聽呢。”

趙鵬耐心地和老人解釋著,老人聽得也挺有意思,他最後挑選了六十個大雞蛋,又買了十個小雞蛋準備試試能不能吃。

大雞蛋三毛五一個,小雞蛋一毛五。

能賣這麼貴,主要是因為籠養的雞蛋幾乎都差不多大,外邊看起來又紅又亮,不像農戶提來的雞蛋上面還有雞糞,五花八門,大小不一。

而且還有個原因,這時候的人們,對物資的需求還不像二十年後以實用為主,這時大家都對看起來高大上的東西普遍願意花更多的錢。

有老大爺開門,人們便紛紛開始搶購起來,你三十我二十,不到一個小時,雞蛋就被賣得乾乾淨淨。

趙鵬沒在現場數錢。

錢不外漏是一個道理,更重要的是這個年代,小偷多得防不勝防,不像前世線上支付興起,讓小偷小摸的人失去市場。

趙鵬心滿意足正要收攤回家,卻見一個胖乎乎,身上還圍著圍裙的中年人走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