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相煎何太急(3K)(第1/3頁)
章節報錯
鄟澤之畔,晉軍大營,高臺之上。
晉國代表成何、涉佗、魯國代表宰予、衛侯悉數到場。
衛侯看了眼今日參與盟會的成員,勉強的笑了笑,與眾人寒暄了幾句,便示意隨行護衛的虎賁將事先準備好的祭牛牽上來。
雖然他的表情變化幅度不大,但宰予和子貢還是看出了衛侯心中不情不願。
不過好在衛侯屈服於晉國強大的實力,沒有當場指出盟會的違禮之處,一直神經緊繃的宰予終於輕輕舒了口氣。
誰知還沒等他把這口氣喘勻呢,便聽見衛侯開口了。
“不知二位大夫,誰願執牛耳?”
成何聞言冷哼一聲,呵斥道:“衛國,蕞爾之國而已!不過和我國溫地、原地差不多大小的地方,也敢與諸侯並列!”
此話一出,不止衛侯變了臉色,就連宰予和子貢等人也倒吸一口涼氣。
子貢更是忍不住嘀咕道:“我還以為衛侯服軟了,鬧了半天,是在這裡等著呢……”
諸侯盟會,通常以牛耳歃血,但具體由誰來割下牛耳,則是有講究的。
按照周禮,實際操作割牛耳的,都是國弱位卑者。
而按照夷禮,則是由盟主國執牛耳。
而歃血的順序,則是按照國家實力分出先後,‘爭先’這個詞最早說的也是爭奪歃血之先。
現在衛侯請成何、涉佗執牛耳,顯然不可能是他打算按照夷狄之禮進行盟會。
他多半是對於晉國派遣普通大夫與他盟會的態度不滿,但又不敢直接進行指責。
所以便打算透過這種委婉的方式為衛國挽回些顏面,如果成何、涉佗答應執牛耳,那就說明在這次盟會中,是以衛侯為地位最高,以衛國為尊。
像是這樣暗地裡透過禮儀使壞的招數,在春秋時期屢見不鮮,魯國作為禮儀之邦,就是玩這一套的箇中好手。
當年魯國的先君魯襄公去楚國朝拜,正好碰見楚康王去世,於是楚國人就把魯襄公扣在了楚國,非要讓他親手給楚康王穿上壽衣。
襄公本來就瞧不上楚國,來朝拜也是迫於楚國強大的軍事實力,況且他作為魯國的國君,如果真的答應了楚國人,那等這事傳出去,魯國的臉以後還往哪兒擱?
正在兩難之際,魯國大夫叔孫豹給襄公出了個主意。
叔孫豹說:“我們可以先派巫祝用桃木、掃帚祓除兇邪之氣,然後再給躺在棺材裡的康王送屍衣,那就沒有問題了。”
魯襄公一聽,這個主意不錯。
因為叔孫豹所說的這種禮儀叫做巫祝桃茢,而巫祝桃茢通常是君主為了褒賞死去的忠貞臣子才會行使的。
於是魯襄公就在楚康王出殯那天,給他來了一全套的巫祝桃茢,還嚎啕痛哭了幾聲,感情運用的十分到位。
楚國人一看這情況,還以為自己佔了多大便宜,於是便高高興興的給襄公送了許多禮品,一路把他禮送出境。
等到別人告訴楚國人真相時,襄公已經一路溜回了魯國。
縱然楚國人因此感到憤怒,可因為這件事興兵討伐魯國,實在是太丟臉了。
因為這旗號一打出去,不就等於拿著大喇叭衝著天下人大喊‘所有目光向我看齊,我們楚國宣佈個事——我是沙比’嗎?
所以楚國只能吃個啞巴虧,知道了也純當不知道處理。
而衛侯現在的做法,顯然是準備效法魯襄公當年的行為,只不過,他顯然低估了晉國知禮的程度,也高估了成何、涉佗的個人修養。
成何、涉佗雖然不可能像魯國人那麼懂周禮,但人家也不至於像是楚國人那樣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