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你們另請高明吧(第2/4頁)
章節報錯
所以魯侯本來也沒心思去趟這個渾水。
但宰予的出現,卻讓他動了心思。
雖然魯侯現在還不能確信,但至少從宰予在內亂中的表現看,菟裘大夫至少現在是同公室穿一條袴的。
雖然不知道他為什麼反對討伐顓臾,但既然菟裘大夫反對,那我也給他釋放點表示友好的訊號吧。
魯侯藉著叔孫州仇的話茬,裝作惶恐的給宰予等人遞話。
“真的有這麼嚴重嗎?”
魯侯直鉤釣魚,一直潛水的宰予,自然毫不猶豫地將早就準備好的王八栓到了魯侯的魚鉤上。
宰予出列道:“下臣聽聞,當初晉文公出兵討伐原國,命令全軍攜帶三天的口糧。
如果到了三天,原國還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晉軍撤退。
三天已到,文公打算撤軍,這時探子出城來報告說:‘原國最多再能支援一二天了!’
軍吏就將情況彙報給晉文公,勸他再堅持兩天。
文公說:‘得到原國而失去信義,那又依靠什麼來號令民眾呢?信義是國家賴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如果我再堅持兩天,縱然得到了原國,也將因此失去晉國。’
於是,文公便下令撤離原國。
結果晉軍剛走到了原國附近的孟門,原國便派人向文公請降了。
下臣以為,國人奮不顧死為國家死難,幫助平定了陽虎的內亂。
國君與大夫們一致約定要用土地來賞賜有功勞的國人,這便是對民眾許下了承諾。
然而現在,卻又告訴國人,國內已經沒有多餘的土地可以用於封賞,這便是對民眾失去了信義。
失去了信義,那麼連陽關的叛亂都無法平定,又怎麼能驅使國人幫助您攻打顓臾呢?”
宰予這話明面上是在說信義的重要性,但重點卻不在於信義,而在於最後一句。
將最後一句展開來,再把國人二字換成宰予,這才是他想要表達的意思。
這段話也不是對魯侯說的,而是對一旁的季孫斯與孟孫何忌說的。
用大白話來表述,其實就是:我一個菟裘大夫,怎麼就跑到陽關去了?如果你們堅持要討伐顓臾的話,那接下來幾場仗的領軍人選,你們還是另請高明吧!
宰予當場開擺,這下季孫斯可慌了。
現在叔孫州仇不跟著他們摻和,那就得由他和孟孫何忌出軍討伐。
雖說不是不能打,但季氏本就在內亂中元氣大傷,上上下下都在抓內鬼,一時之間讓他找個會領軍的,還真不好找,找到了他也未必敢用。
就好比子路,雖然子路現在已經成了季氏家臣,但他入職時間不長,還沒有熟悉季氏之軍的旗語鼓點。
再者說,子路也是孔夫子的學生,現在宰予和孔子都反對出兵,誰知道子路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
萬一他消極怠工,那季氏在魯國一家獨大的局面能否維持下去都難說。
從前季孫斯還相信三桓至少在國內問題上可以同進同退,但公斂處父在內亂中的表現,實在讓他無法忘卻。
先前季孫斯還能用‘公斂處父一人獨走,孟孫何忌不知內情’的理由騙騙自己。
但昨天,公斂處父正式升任孟氏家宰,在季孫斯看來,這便足以說明孟孫何忌的態度。
公斂處父升職說明孟氏內部對於公斂處父的‘工作’是表示肯定的!
再加上從前魯昭公攻打季氏時,最先對季氏伸出援手的也是叔孫氏,孟氏是發現叔孫氏出手後,才對季氏派出了援軍。
幾件事串聯在一起,季孫斯難免心裡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