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仁義之火(第1/3頁)
章節報錯
中都邑郊外,山丘之上。
宰予與子路、申棖並肩而立,他們從山陵上向下觀察。
從各地彙集而來的魯軍有如長龍,人頭攢動,摩肩擦踵。
軍伍四隊為一列,從山腳下一直蔓延到遠方的原野。
甲片的摩擦聲此起彼伏的響起,鞋履的踏步聲參差不齊,立起的長戈搖搖晃晃的,乍一看上去好像是一片移動的森林。
子路看著前方的中都邑,開口道:“到了中都,就可以踏上週道,周道平坦開闊,戰車部隊再不用受地形影響放緩行軍速度。如此一來,最多再有一天,就能抵達梁山之陰、汶水之陽了。”
子路口中的周道,是大周開國後下令修築的統一交通系統,也就是諸夏共用的國家級軍用道路。
武王伐紂後,雖然覆滅了殷商,但天下間依舊還存留有許多不服王道教化的戎狄蠻夷。
為了征服這些夷狄,周人分封各方諸侯,在各地修築城邑,並以此作為據點向各地展開擴張戰爭。
而受到周天子分封的諸侯,根據受封土地距離王城的遠近,也被劃分為五種型別。
在王畿內受封的諸侯稱為甸服,在王畿外五百里受封的稱為侯服,侯服之外五百里受封的是綏服,綏服以外五百里受封的稱為要服,要服以外五百里受封的稱為荒服。
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五種型別,合稱五服諸侯。
而為了加強與五服諸侯的聯絡,防止那些深入偏遠蠻荒之地的國家被戎狄蠻夷滅亡,周王室便下令修建了從王都成周通往各諸侯國都的軍事道路‘周道’,以便隨時救援兄弟之邦,維護天下秩序。
齊國、魯國在開國之初,就因為身處東夷盤踞之地,多次遭遇滅國危機。
而關鍵時刻幫他們頂住東夷進攻的,正是透過周道馳援而來的浩蕩王師。
也正是因為早期創業艱難,大家都認識到了修路的重要性。
所以在周王室分封的諸侯紛紛在蠻荒之地站穩腳跟後,他們也自發的開始修築周道,用來聯通各地城邑和附近國家。
平時沒有戰事的時候,周道就開放給百姓使用,諸夏也會在周道附近安排官吏值守,防止道路被蠻夷破壞,同時還會在周道兩旁栽植樹木。
而一旦出現戰事,有哪個兄弟之邦遭到蠻夷入侵,諸夏國家便會聞風而動,派出大軍,透過周道直達陷入戰火的國家。
如果無法抵禦,那他們便會下令砍斷本國栽種於周道兩旁的樹木,阻塞道路,防止它們被蠻夷使用,以此來阻塞蠻夷的攻勢,併為其他兄弟之國部署防禦爭取時間。
齊魯兩國早年間就經常透過周道互相救援,周道也一直是諸夏血盟的重要標誌。
可時至今日,周道已然淪為了諸夏各國互相征伐的工具。
一想到這裡,宰予心中不免唏噓。
他忍不住唱道:“匪風發兮,匪車偈兮。顧瞻周道,中心怛兮。”
(那大風呼嘯起來旗帶飄蕩,那車兒飛奔起來轔轔作響。回顧通周的大道漸行漸遠,心裡陡然湧起無盡的憂傷)
子路聽到他唱《匪風》,也明白了宰予想要表達的含義。
他也忍不住嘆了句:“禮壞樂崩啊!舊日的王道之路,已經無法挽回了。
夫子說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