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史和保章氏精通天文、曆法,數科學得也不錯,那麼尚且還可以起到修正誤差的作用。

可夏、商、周都是大幾百年的朝代,在幾百年的過程中,總會碰上些一竅不通的棒槌。

所以越到後來,曆法的誤差就越大,而曆法的誤差大了,就容易耽誤農時,耽誤了農時則等同於作死。

所以每當新朝代建立,都會展開新曆法的編訂工作,以糾正上一個朝代留下的天文誤差。

這一點不止適用於先秦,後世的那些朝代也基本如此。

而魯僖公時,魯國之所以要變更曆法,也是為了糾正四百年前制定的舊魯歷在時間推移過程中產生的誤差。

宰予看到這裡,也不由感嘆起了夫子的才能。

“像是夫子這種熟知三代曆法,又這麼較真的人,如果讓夫子拋去那些繁文縟節,去做農務、天文方面的工作,絕對也是天下少有的幹臣啊!

怪不得圖書館的資料裡都記載了夫子治魯三年而大治的事呢。

他對於農桑、氣象、天文、律法都這麼懂行,只要手頭的權力足夠,方圓五百里的魯國,他想不治理好都難啊!”

但說到這裡,宰予又忍不住嘆了句:“可惜,亂世將至,禮壞樂崩。這種時候,夫子可以安邦,但卻不能定國啊。”

他翻開書信的下一頁,繼續閱讀了起來。

予啊!雖然《太初曆》的部分推定不可算作精確,但你二十四節氣的設想,卻讓我甚感欣慰。

你的《太初曆》仿照夏時的歷法,將原先四時又詳細劃分為二十四節氣,但又不毀損它的精華。

《夏小正》中說:

正月。

蟄伏於地下的動物開始出來活動了。

大雁開始向北飛了。

野雉扇動翅膀在山間鳴叫。

魚兒頂著河面的碎冰游出水面。

人們綁好了耒耜,扛著它來到田間地頭。

園子裡的韭菜也冒出了新的一茬。

南方的偉風吹來,陰寒的日子一去不回,洗去滿地的泥水。

田鼠從田壟的洞裡鑽出來。

農夫們唱著歌兒除去田間的雜草。

水獺捕到肥美的魚兒,一定要把魚兒陳列在水邊祭祀後再食用。

農夫也一定要趕在雪水融化和小雨飄灑時耕種田地啊!

為廟祭事先採集好要用的芸草,天上的‘祿’星就能看到了。

天剛黑時,參星在夜空的中南方。

北斗七星的柄懸掛在下方。

柳樹開花了,梅、杏、山桃也就相繼開花了。

母雞伏臥在它的卵上,於是雞雛也被孵化了。

《夏小正》給民眾指示了正月要做的事務,描述了萬物復興的跡象,還告訴了百姓正月到來的徵兆。

而你的《太初曆》中,又根據《夏小正》,將春季分成了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這樣的節氣,告訴民眾具體工作的時間。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立春到來,萬物就開始復甦了,寒冬就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