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想要給他晉升,諮詢一下老師的意見總歸是沒錯的。

魯君詢問孔子道:“我記得匡人還有一箇中士的職缺,要不就讓他遞補過去吧?”

孔子聽了,也不直接回應,而是開口問道。

“您認為鄭國的子產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魯君想當然的回答道:“子產是位世上少有的君子,更是治國的能臣。

天下人都仰慕他的德行,各國的賢才提到子產的名字,無不是稱頌的。

您為什麼會提這種奇怪的問題呢?”

孔子道:“那您認為鄭國得到治理,是因為子產的賢能嗎?”

魯君點頭道:“當然了。”

孔子搖頭道:“我與您的意見不同,子產雖然賢能,但以他一人的力量,是不足以治理鄭國的。”

“喔?您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孔子道:“我認為子產之所以能治理鄭國,不僅僅是他賢能,更是因為他懂得選用賢才,讓合適的人得到合適的官職。

當初子皮想要讓尹何來治理自己的封邑。

子產說:尹何年紀輕,不知道能不能勝任。

子皮說:沒關係,這個人謹慎善良,我喜歡他,他是不會背叛我的。讓他去學習一下,他就知道該怎麼辦事情了。

子產說:不行。人家喜歡一個人,總是希望對這個人有利。現在您喜歡一個人,卻要把他不會做的政事交給他。

這就好比一個人不會用刀,而您卻讓他去割東西,多半是要損傷他自己的。

您喜歡他,不過是傷害他罷了。

這樣一來的話,以後還有誰敢在您這裡求得喜歡呢?”

魯君聽了,疑惑道:“可如果按照您的話來推論,如果不讓一個人學習如何用刀,那豈不是一輩子都不會割東西嗎?”

孔子搖頭道:“我聽說,有了漂亮的絲綢,是不會讓別人用它來當做新裁縫學習的材料的。

同樣的,官職和城邑,是用來庇護國家、造福民眾的。

您怎麼可以把它們當成別人的學習材料去使用呢?

我只聽說學習好了之後才能參與政事,從來沒有聽說用參政來學習的。

這就好像是我教導學生們駕駛馬車、學習射箭一樣。

熟練使用馬車和弓箭的學生,想的是如何才能跑的更快、射的更準。

而第一次學習的學生,心中只祈求著不要翻車、能夠射出箭矢就行了。

這樣一來的話,他們哪裡還有心思去追逐敵人,又或是捕獲獵物呢?

匡人,是掌管宣告法令和糾察城邑治理的官職。

如果不選擇性格沉穩、經驗豐富的人員擔當,只會給使得政令釋出不暢,阻礙國家的治理。

您怎麼能不把國家和民眾的命運放在心上呢?”

魯君聽到這裡,不由肅然起敬,他正襟危坐,開口問道。

“方才是我冒失了,還希望夫子不要責怪。我聽說君子看得比尋常人長遠,而一般人只能分辨近處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