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定王被嚇得不清,生怕楚莊王直接提刀上洛,於是趕忙派王孫滿去慰問楚軍。

也不怪定王反應這麼大,畢竟楚國在不講武德這一塊可謂是前科滿滿。

按照周禮的規定,討伐一個國家,必須要有理由,例如國家失道、臣子作亂、不敬天子等等。

而當年楚武王熊渠,卻在師出無名的情況下攻打隨國。

隨國被打的一頭霧水,隨君更是直接破防,站在城頭上大罵楚國:我又沒有罪過,你憑什麼討伐我?

楚武王可不聽隨君犟嘴,一句話就把對方整自閉了:我,蠻夷也!

隨國被楚國打的實在受不了,於是就問楚武王怎麼才答應退兵。

楚武王表示這事兒說來也簡單,我知道你們隨國在幫派裡是個老資格,當年幫派成立也是立了大功的,說話有分量。

這樣吧,你去周天子那裡幫我討個封,我們楚國地大物博,我們的祖先當年也是跟文王混的,但等到論功行賞的時候,只得了個子爵,這事兒不合適。

隨君沒辦法,於是只能捏著鼻子去周天子那裡幫楚國運作。

結果周天子壓根懶得搭理楚武王,認為這不過是一幫蠻子鬧事,此事平平無奇,以後不必再議。

楚武王得知後勃然大怒,認為周天子純屬是給臉不要臉。

你們大周不是不給我進爵嗎?

好!你既然不要體面,我就幫你體面,你們大周的什麼公侯我也不稀得當了,我直接自立為王。

你周天子是天子,我楚天子就不是個天子了?

自此以後,楚國就歷代稱王,也不管諸夏各國對他們什麼看法,反正我們楚國自己玩自己的。

楚國有這種案底在,他們在王都京畿閱兵,周定王怎麼能不怕呢?

果不其然,正如定王預料的那樣,楚莊王見到了他派去勞軍的王孫滿之後,竟然直接開口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暗示自己有圖謀天下的志向。

還好王孫滿機智應對,委婉的表示能否取得九鼎,重點在於德行,而不在於鼎的大小輕重。

楚莊王聽出了王孫滿話語中的弦外之音。

所謂的德行,不過是在暗示他,周天子這個老大雖然日薄西山了,但大家面子上還是得應付一下的。

你們楚國雖然現堂口大、馬仔多,但是該守的規矩還是要守。

你要是不信,就想想壞了規矩的商朝人,他們現在的墳頭草都三尺高了。

商人比你們楚人強多了吧?但要是壞了規矩,犯了眾怒,還不是得入土?

小楚啊,哥就點你這麼多,你自己掂量掂量。

最後記住一句話,年輕人不要太氣盛。

楚莊王聽完之後,嚇出了一身汗,細細回想了一下,也知道自己是得意過頭了,於是趕忙給王孫滿道歉,絕口不提問鼎的事情。

第二天,楚軍休整完畢之後,立馬從哪兒來回哪兒去,再也不敢在周天子面前耀武揚威了。

宰予回想著這個故事,算是明白了一個道理。

有的事,私下裡可以做,但嘴上不能說。

只要不觸碰到某些紅線,比如向周天子問鼎這種事,其他東西,大家還是可以非常靈活的處理的。

不過楚國可以透過打敗隨國號令南方,透過擊敗晉國取得霸主地位。

只要拳頭大了,哪怕稱王這種事,大家都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那如果我能運用好野人的力量,將陽虎給剷除掉的話……

宰予嘶的吸了口氣,一拍腦袋道:“搞不好……我還是個天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