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建立初始,中原一片混亂,無暇他顧,曾經的匈奴又恢復了往日雄風。

匈奴單于欒提輿經常下令縱兵南下劫掠,南下進犯東漢邊境,在河套一帶的匈奴又多次在邊境劫掠民眾,甚至突襲到了河東邊境。

東漢建立後,曾下令將雁門、代郡、上谷三郡居民,全部南遷至常山關、居庸關東部一帶。

然而一味的退讓反而讓匈奴人愈發囂張,甚至以為東漢軟弱可欺。

一度在東漢內部的上黨、中山、上谷、扶風、天水五郡劫掠。

方法還是百年前的搶了就跑的戰術,讓被動防禦的光武帝異常頭疼,東漢初立,百廢待興,無力主動出擊,只好被動防禦,疲於應付,朝廷邊郡百姓都苦不堪言。

好後來一場大旱救了東漢,讓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

南匈奴南下附漢,北匈奴死性不改依然襲擾邊郡,所以恢復元氣的東漢朝廷決定徹底消滅北匈奴。

想滅北匈奴就要斷其後路,即收復平定西域。

而車師又是通往西域的關鍵所在。

車師,原名姑師,分車師前國和車師後國,車師有前王(今新*疆吐魯番西北交河故城、后王(新*疆吉木薩爾南山中,前王為后王之子,兩王庭相距五百餘里,扼守疏勒山(東漢的疏勒山即為天山山脈一部)的車師古道的南北口。

此時車師前國國都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東北),北通樓蘭,西通焉耆、龜茲等,西北通烏孫,東北通匈奴,是極為重要的戰略要地,是漢朝收復西域的必經之路,也是匈奴圍堵漢朝的關鍵所在。

車師對過往的漢使索要食糧、飲水等也甚感煩勞,常攻劫漢使,或充當匈奴耳目,讓其出兵襲截漢使。

漢軍至時,又投降漢朝,漢軍一撤又降匈奴,如此反覆橫跳百餘年。

在作死的路上作了近百年,車師終於再次稱為漢軍的目標。

頗有雄心壯志的漢明帝打算效仿武帝,他力排眾議,決定收復西域,將漢朝的防線推至大漢境外,也是為了重新打通西域通道,恢復以往的貿易往來。

永平十六年二月,漢軍兵分四路,第一次出征,結果匈奴人聞訊而逃,唯有竇固取得了戰績,但是對北匈奴來說,那一戰並未傷其筋骨。

朝廷此時正在準備第二次出征,其戰略目標就是打下牆頭草車師,鞏固漢朝在西域的存在,伺機將匈奴逐出西域。

而想打下車師,必然要保障漢軍後路安全,從崑崙塞到車師路途近一千五百里,雖然說有天山山脈為屏障,但是匈奴騎兵神出鬼沒,天山山脈是攔不住他們的,而且車師位置極為重要,是匈奴必救之地。

所以必須確保大軍不會被匈奴人抄了後路。

如今在位於崑崙塞和交河城中間的伊吾北邊的北山南邊發現了匈奴百人隊,那麼匈奴的主力又在哪裡,成了竇固他們不得不重視的問題。

根據奉車都尉竇固他們推測的結果,這次備戰進攻車師,北匈奴同樣會出兵相救,與其這樣還不如先消滅盤踞在附近的匈奴後,沒了後顧之憂再揮師西進,拿下車師。

想要消滅匈奴主力,那就得先找到他們。

奉車都尉竇固和駙馬都尉耿秉都覺得匈奴人回返回蒲類海一帶過冬,所以建議直接派人去蒲類海一帶偵查。

但是騎都尉劉張卻不那麼認為,他覺得永平十六年奉車都尉竇固已經在蒲類海擊敗北匈奴王呼衍王,成為喪家之犬的匈奴人不敢再回來,主張往車師後國方向偵查。

在軍司馬蘇安的爭取下,蕭塵躺著就得到了一個表現自己的功勞。

因為蕭塵不用找都知道北匈奴在哪裡,但是為了避免不

(本章未完,請翻頁)

必要的麻煩,戲還是要演全套。

十月初九,拂曉。

蘇章難得嚴肅一回,他一一掃過眼前十二名下屬的臉龐,深吸一口氣說道:“保重,咱還沒一起喝過酒,等你回來,我請客!”蘇章對著蕭塵的背影吼道。

蕭塵對蘇安拱拱手,“好,你放心,這酒我們喝定了!”

“我們走了!”

“嗯,去吧,早去早回!”

“兄弟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