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冷落與嘲笑(第1/3頁)
章節報錯
按漢軍編制,五人一伍,設伍長;十人一什,設什長;五十人一隊,設隊率;兩隊一屯,設屯長;兩屯一曲,設曲侯又叫軍侯;四曲或者五曲為一部,設校尉或有軍司馬擔任主官;五部為一營,設都尉或者將軍級別的主官。
現在讓石修暫領這一曲五屯,而不是與其他騎兵混合訓練,那就說明耿秉壓根對他們沒信心,一開始沒打算用著這支新生力量,發配石修過去,只是表示接收了!
至於訓練到什麼程度,那都是聽天由命。
蕭塵這幫人的被分為前後左右中五屯,除了石修親率的中屯一百三十人之外,其他每屯暫領百人。
石修本人,沈子騰,趙磊,還有另外兩個原來軍中軍官分別擔任屯將。
蕭塵他們平陵縣來的死囚皆在石修帶領的中屯,中屯設甲乙丙三隊,其中由騎馬經驗的姚大為甲字隊隊率,蕭塵七兄弟皆在這一隊。
在石修赴任的當晚,蕭塵本想提出馬鐙的好處,但是還沒開口就被愁眉苦臉的石修給否了。
石修當時臉色一正,一本正經的說涉及生死大事,不能偷奸耍滑!
他居然認為馬鐙是偷奸耍滑,石修還苦口婆心的還讓蕭塵好好練騎馬,說他在戰場不能保所有人安全,在這不足半年的時間裡,他會嚴厲督促他們練好馬術,到時候打不過了起碼還能逃跑。
隨後石修還拉著臉擺著架子說軍中無私交,讓蕭塵當好小兵,不要越級報告。
石修最後還下了逐客令,因為他還要連夜指定訓練計劃,顧不上拉家常。
這把蕭塵給氣的不輕,蕭塵憋了一肚子氣,準備領到戰馬後,好好的給石修展示一下馬鐙的好處。
要知道馬鐙的出現,才真正的將騎兵的威力發揮到了極致。
有無馬鐙,可是跨時代的差距,不亞於火器與冷兵器的衝撞。
無馬鐙時代,騎兵只能靠兩腿的力量夾緊馬腹,這樣作戰的時候使不出所有力量,以至於騎射用的弓弩都比步軍的弓弩拉力小,自然威力也就小了。
與此同時,沒有馬鐙,也就解放不了雙手,所以必須單手執韁,保持平衡,另外一手執矛,反覆衝刺。
此時的騎兵作戰多是靠衝刺的力量,將長矛或馬戟往下扎,或者像仗著騎術高超以及高橋馬鞍,受過訓練的騎兵可以雙手拿長矛或者長戟,或者單手用短兵器比如短刀和斧頭衝刺。
但是沒有馬鐙還無法做到後世那種藉助馬力的單手夾槍衝鋒。而且,稍有不慎,比如雙腿一放鬆或者上身沒調整好,都會從馬上摔下去。
再沒有馬鐙的時代,訓練一個嫻熟的騎兵至少需要三年,而且這還是從有騎馬經驗的地區選拔,大都是從小騎馬的娃娃開始抓起。
漢軍的騎兵主要來自優良的上郡,朔方,隴西,北地等邊郡的良家子弟,他們從小與馬為伍,熟悉騎術,即便如此還需要漫長的訓練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騎兵。
所以誰都沒有對這支臨時填充進來的新生力量抱有希望,半年時間能做什麼,誰要了這支隊伍,那就是嫌自己死的不夠快。
按詔令,他們這些充軍犯人原本是戍邊的,也就是守城,守烽火臺,屯田之類用的,是實打實的步卒。
可是太尉趙熹一紙調令,他們便來到了這騎兵為主的進攻部隊。
耿秉再不樂意,也不得不服從命令,好在這支規模不小的隊伍起碼可以起到當誘餌的作用。
也許這才是耿秉把他們留下來的原因之一吧。
這一切都可以從石修單獨赴任的第二天,作為一軍主帥的耿秉帶領著他麾下各部校尉來訓話可以看出來。
耿秉言語中透露著對這支隊伍的不屑,他的要求並不高,他私底下對石修說半年時間,讓所有人都可以嫻熟的控制戰馬馳騁就行了。
(本章未完,請翻頁)
用耿秉的原話就是:“騎兵,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的,騎兵的使命是進攻,進攻再進攻!”
“但是你們,先得學會騎馬,先學會跑,能在馬背上騰出手拿旗幟就行,到時候還可以分散敵軍的注意力,至於其他的再說!”
耿秉也許覺得說的太露骨,話鋒一轉,又給他們一些希望。
“但是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勤能補拙,相信在石軍侯的帶領下,你們起碼可以在戰場保命!”
然後沒等眾人回過味來,耿秉就急匆匆的離開了,據石修說,耿秉是去前線偵察路線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