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師徒相道別,下山立功業(第2/3頁)
章節報錯
清徽掌門閉著眼,點了點頭,臉上滿是一種驕傲的神情。
公孫琦:“比我當年還厲害。”
清徽掌門:“那當然了。”
只一瞬間,清徽掌門的臉色便暗淡了許多,一絲愧疚之意漸漸浮現在臉色。
清徽掌門:“這都是我的錯。”
公孫琦也發現了清徽掌門神情地微妙變化。
公孫琦:“哎呀,您老人家真是的,我火急火燎地跑回來看看您,結果您老人家倒好。”
公孫琦急忙端起桌上的茶壺,給清徽掌門倒了一大碗花茶。
公孫琦打趣著說道:“這要是傳出去,‘忠孝帝君’不得收拾我?”
清徽掌門聽到公孫琦如此打趣,也不好訴說當年的痛苦,只能靜靜地低著頭,在腦海中回想曾經的恩仇。
前朝,大齊靖安十三年,漢王在成都起兵造反,仗著羽林衛棕馬鐵騎的鋒芒,漢軍一路北伐東進,攻佔長安。
靖安十六年,四月,漢軍自長江南下,意欲一舉攻破洛陽,篡位奪權。
同年六月,明國公聯合吳王自臨安調兵八萬,外加水師六萬人,起兵護駕勤王。在通州阻截漢軍,通州大戰爆發。
至此,天下大亂,整個大齊由南到北,無一處安寧之地。
各鎮藩王朝秦暮楚,遊走於漢明之間,四方之臣提心吊膽,奔赴在苟且之地。
北方各郡揭竿而起,義軍各地,戰火紛飛。
天道臨難,黑白顛倒,陰陽竄亂,忠奸難分,生死難料。
人間餓殍枕藉,怨鬼橫行。
同年臘月,清徽掌門在經過了數月的斟酌與心理鬥爭之後,決定帶著蜀山各門弟子下山救世。
“山河社稷永安鎮”,出自《太上救苦經》。
這句話也成了那時蜀山弟子的“名”。
靖安十六年,臘月十八。
八百道士下蜀山,白衣渡江救齊皇。
可惜,天意難違。
靖安十七年三月,曠日持久的通州大戰結束了,可憐的齊皇沒有等到勤王大軍的捷報。
洛陽城下,飄搖的盡是漢軍與明軍的大旗。
而遠處高高聳立的桅杆,懸掛著吳王腐臭的人頭。
靖安十六年,四月初五,唐軍蕩平北方,乘勢南下,合圍洛陽。
四月初八,洛陽城破。
那一天,齊皇被綁在一棵爛柳木上,在一陣歡呼聲中被扔進了“萬蛇牢”……
隨後,三家分齊,各自領了先前的土地。
又經過將近五年的彼此攻伐,最終奠定了如今的天下之勢。
而當年下山的八百蜀山弟子,在護民、降妖、行醫、伐賊的過程中盡數殞命。
只剩下鎮明,也就是公孫琦。
還有當年留在山上的小道童,鎮谷,鎮寧。
當年,“鎮”字科的大多是一些修為並不高深的少年,來不及深入修煉便匆匆下山。
這也成了清徽掌門心裡永遠的愧疚。
坐在椅子上,清徽掌門神情恍惚,默默地在心裡流了淚。
但是看著眼前人,卻又滿懷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