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劍門山(第1/2頁)
章節報錯
蜀道難何以?嵯峨劍門關。
在陳慶之一行人向著黃山進發的時候,另一邊的蜀中同樣有著別樣的故事。
巴蜀一帶多崇山峻嶺,正所謂“群山西來,波積雲屯。地險所會,斯為蜀門”。
儘管巴蜀一帶峨眉山、青城山、西嶺雪山等等名山大川數不勝數,但當今世上,最矚目的卻不是這些高山,而是一座名為劍門山的小山。
劍門山,分大劍山和小劍山。兩山緊密相連,東臨嘉陵江,西接五指山,綿亙一百多里,北面全是千仞峭壁,如刀削斧劈;南面山峰林立,有著“一山兩斷狀若門,秦蜀相通道由此”的讚譽。
說它小也不小,足有數百米高,但比起峨眉山這樣的大山氣勢的確不足,但論名氣劍門山卻是蜀中第一。
其一是因為劍門山有一關隘,名為“劍門關”。劍門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直入雲霄,峰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
這座天然形成的劍門關歷來都是兵家重地,千百年來留下了無處傳奇故事。相傳三國時期,蜀丞相諸葛亮率軍伐魏,路經大劍山,見群峰雄偉,山勢險峻,便令軍士鑿山岩,架飛樑,搭棧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糧、駐軍、練兵;又在大劍山斷崖之間的峽谷隘口砌石為門,修築關門,派兵把守。
後來魏軍鎮西將軍鍾會率領10萬精兵進取漢中,直逼劍門關欲奪取蜀國,蜀軍大將姜維領3萬兵馬退守劍門關,抵擋鍾會10萬大軍於劍門關外,便為劍門關贏得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美名。
除去這金戈鐵馬的劍門關,劍門山之所以聞名還因為山中的一個江湖門派,因為門中弟子個個都是用劍高手,故而稱之為巴蜀劍派。
巴蜀劍派自當年武安君白起後人白仲建立後,又經過收集七把寶劍而聞名,歷經數百年圖治,巴蜀劍派早就是天下劍道的執牛耳者,其門下弟子過千,更是將勢力遍佈蜀道以及巴蜀各地,白家更是巴蜀毋庸置疑的第一大家。
若不是當年的流雲劍突然轉入魔教而折損了巴蜀劍派不少名聲,以當年巴蜀劍派如日中天的勢頭,能不能成為八大門派魁首也未可知。
也正是因為巴蜀劍派的強大,所以儘管劍門關乃兵家重地,但益州官府也對同處劍門山中的巴蜀劍派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平日裡甚至常有來往,由此可見巴蜀劍派的勢力之大。
此時天清氣朗,一眼望去劍門山山峰突兀而起,峰峰如劍,頗有“大劍小劍如刀攢,七十二峰成劍關”的氣勢。
大劍山有七十二峰,只是千百年來,誰也沒有認真去數過劍門山究竟有多少山峰,但江湖人都知道,劍門大劍山中的那座逍遙峰中,便是巴蜀劍派的山門所在。
逍遙峰上古柏高大挺秀,綿亙不斷,越過古柏,一座依山而家、氣勢不凡的建築坐落於此,一道石碑屹立在門前,上前深深刻著“巴蜀劍派”四個大字。
巴蜀劍派,問劍閣內。
一名身形看似消瘦但卻異常挺拔,一雙眸子炯炯有神的中年男子正在給面前的許多靈牌上香。
在他身後同樣有許多弟子低頭不語,神色慍怒,他們與男子一樣,都是披麻戴孝,一身白衣。
問劍閣是巴蜀劍派供奉歷代功勳長老以及掌門的地方,而這新擺上的四個牌位便是劍一四人的。
前幾日白羽從江陵一路匆匆趕來,將四位守劍奴戰死的訊息公之於眾,這對整個巴蜀劍派都是一個沉痛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