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吞噬屬性】(第1/2頁)
章節報錯
就在牧天痕放鬆警惕的時候,靈魂之中卻是有再一次感受到那一股窒息的壓迫感。在那一股強大無比的壓迫感之下,牧天痕只覺得靈魂都像是要被絞殺一般,不由得一聲慘叫聲傳了出來。
也就是這個時候,沐言意識之中突然響起了一道熟悉的聲音。
“天痕,撐住,這是必經的過程,撐過去!”夜孤淵也是緊張的喊道,要是牧天痕的靈魂禁不起這一股力量,很有可能會湮滅,到時候連他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最好的結果也是再一次在蒼穹聖印之中沉睡。
不知道過了多久,靈魂的痛苦漸漸散去,牧天痕終究是撐了下來,但是那種痛苦他實在是不想再經歷第二次,期間他甚至有自我了斷的衝動。武道之路從來都不是一片坦途,這一條路上充滿了荊棘,想要在這一條道路上走的更遠就必須披荊斬棘。前輩的指點可以讓你在這一條道路上走的更通暢,甚至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在剛才的過程中,要不是夜孤淵的鼓勵與支援,牧天痕他覺得自己可能真的堅持不下去了。
“繼續修煉和感悟!”
就在牧天痕想要睜開眼睛都時候,夜孤淵的聲音卻是再一次傳了出來;牧天痕雖然有些不解,但還是順從的聽從了夜孤淵的話。經過剛才的過程,牧天痕感覺到自己現在的身體已經接近枯竭了。不僅精神力已經抽取殆盡,而且就連體內的玄氣都是消耗的差不多了,說是油盡燈枯也不為過。
於是牧天痕把十枚養氣丹直接吞入口中,瘋狂吸收起來。不過下一刻牧天痕卻是被驚得目瞪口呆,不敢相信的瞪大了眼睛,這是見鬼了嗎……
牧天痕突然發現自己現在的氣海之中卻是突然多了一個暗金色的氣海之旋,養氣丹之中所蘊含的充沛玄氣剛剛進入氣海之中便是被吸入氣海之旋之中,下一刻便是被運轉至全身各處。而且他發現經過氣海之旋淬鍊之後,原來還有一些斑雜的玄氣都變成了精純的玄氣,都不需要牧天痕煉化便能被身體吸收。
暗金色玄氣運轉貫穿全身,淬鍊每一寸血肉,骨骼,臟腑,最終匯聚在氣海之中為一個周天。才短短一個時辰的功夫,牧天痕就完成了幾個周天,體內原來那一縷微弱的玄氣壯大了數倍。驚人的玄氣在牧天痕的體內激盪,每一條經脈都被玄氣撐滿幾乎都要爆裂開來,牧天痕的身體就像是一個充了氣的皮球急速膨脹起來。
牧天痕已經是以最快的速度在煉化這些玄氣了,但是煉化的速度遠遠比不上玄氣的再生速度,感覺自己的身體都要爆炸了。
“嗡!”
牧天痕只發現自己的氣海之中微微一震,一陣暗金色光芒籠罩了自己的氣海,體內洶湧澎湃的玄氣在光芒的籠罩之下變得溫順起來,被氣海之旋抽離煉化,最終成為了精純的玄氣儲存在了氣海之中。
與此同時,在大量玄氣的灌注之下,牧天痕的眉心出現了一朵血色的奇怪符文印記!這一道符文印記一閃而逝,很快就又隱藏了起來。別說沐言,就是連一直關注著牧天痕的夜孤淵都沒有發現到這一點。
牧天痕原以為是氣海之旋掠奪了這些玄氣,但是他卻發現這些玄氣在體內運轉後都轉化成為更精純的玄氣儲存在了氣海之中,他可以隨時運轉裡面的玄氣。
“這……這怎麼會?”
感知到牧天痕的身體變化,一旁的夜孤淵都是有些不敢相信。他明顯的發現牧天痕現在體內的玄氣都是在按照一定的規律運轉和衍生,這……這明顯就是修煉了功法之後的徵兆啊!
難道說牧天痕現在已經修煉功法了嗎?可是怎麼可能呢?突然,夜孤淵想到了什麼,眼神頓時便清明起來。
這麼說來,那就只有一種可能了,蒼穹聖印!
而此時的牧天痕也是明白了過來,果然是殘天誅神碑!自己只是僅僅用一絲微弱的精神力量感知了一下殘天誅神碑,下一刻殘天誅神碑之上便是一陣浩瀚無垠的精神印記傳出,再一次印刻在沐言靈魂之中。
而在牧天痕的精神之海之中,也是凝現出一個暗金色的人影,只是十分恍惚,牧天痕根本無法看清楚。
而下一刻,這身影便是動了起來。
“游龍步……”
他的步伐,大開大合,卻是散發著一種飄渺之感,所以很快,它的身影也是變得有些模糊,隱隱間,竟似真龍騰雲駕霧,難見真容。
“此為游龍步,龍隱於雲,飄渺不可見,而游龍步也有縹緲虛無之意,令人無可琢磨。”
牧天痕領悟力本就強,不一會兒就發現了這一招式之中的秘密。這游龍步修成,應該是自身玄氣會與空氣震動,形成類似障眼法一般的作用,這就是那種模糊的效果,也就是說,別人看上去是對著你的咽喉攻擊,但其實他的攻擊,與你真正本體偏離了三寸,而游龍步,就是在這三寸挪移間,盡顯玄妙。
“游龍爪……”
牧天痕再一次抬頭看向那一道虛影,此時這一道虛影猛的撲出,手型或拍或抓,大開大合,隱隱間,竟似巨龍探爪,散發著一股剛猛沉重,彷彿巨龍抓碑碎山。
砰!
爪影浮現,重重的轟在了虛空之中,頓時一陣陣虛空撕裂的聲音傳出。牧天痕眼瞳微縮,這一手的威力,果真霸道,最重要的是,他能夠感覺到,這一招並沒有運轉多強的玄氣,這也就是說,即便換作是他,若是修成,威力也不會弱。
“游龍掌……”
“游龍指……”
“游龍槍訣……”
…………
時間不知道過了多久,就在牧天痕從冥想之中甦醒過來的時候還依舊回味在這游龍五式之中。現在他也是領悟明白了過來,自己好像是在不經意之間就修煉了一部蒼穹聖印之中的一部功法:《始源帝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