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從小到大的好友盧綰,妹夫兼好友樊噲這些跟他比親兄弟還親近的人都要處死。

蕭何也是從沛縣開始跟著他的人,為他奪天下打下基礎,可以說,沒有蕭何,他可能做不了最後的贏家,更是不曾表現出反心,卻仍然要靠自黑自汙來保住自己的性命。

實慘!

說到底還是劉邦能力不足,有事各種求人,等到自己發達了,就要對幫助過自己的人下手。

就好像一個盲人,重獲光明後第一個拋棄的就是柺杖。

哪怕柺杖再好,曾經對他多有價值。

他只會擔心柺杖的存在會讓人誤以為他不善於行,以為他依舊眼盲。

反觀趙匡胤。

他不僅不殺功臣,還頗善待他們。

他傳下“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的“誓牌”,律法上嚴格規定:

不得在朝廷上鞭打大臣,不準辱罵公卿,臣下除謀反、叛逆以外不得殺戮……

各種律法讓整個大宋朝的皇帝,都難得地‘仁慈’。

當然,仁慈並不完全是好的。

也許會助長惡人的囂張氣焰,催生了後來宋王朝的悲劇。

但是,人們卻不能因此去否認‘仁慈’。

趙匡胤的杯酒釋軍權,誰見了都說好!

嬴政也是一樣。

不同的皇帝掌握的權利不同,個人的能力也不同。

相比起那些費盡心思鞏固皇權地位的皇帝,嬴政顯然是擁有權利最大的一位。

如尉繚,當初被他封為國尉,基本可以說是大秦軍事上的一把手,如今大秦盡滅六國之後,尉繚就乖乖讓出軍權,當他的治粟內史去了。

雖說這其中包括很多因素,但不可否認嬴政的權利之大,想讓尉繚‘辭職’,他就得辭職!

再比如李信,因為年輕驕傲害得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轉過頭來嬴政讓他繼續帶兵就繼續帶兵,一點不含糊的。

自從消滅呂不韋餘黨後,這麼多年來,嬴政說一不二,少有人敢說‘不’字。

便是有,也只是勸諫,但到了嬴政真正下定決心要做的時候,有誰敢攔?

因此,對嬴政來說,杯酒釋軍權其實壓根沒用。

他想釋軍權,還需要杯酒商量?

但是,他卻不會因此而看不到‘杯酒釋軍權’的價值。

嗯,值得學習。

心中點點頭,嬴政轉頭就把這件事壓在記憶的角落裡積灰。

——他根本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