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倒也算得上。”張良仔細斟酌劉徹在位的措施,算是認可這位明君了。

只是……

如果將劉徹的舉措和嬴政進行對比,卻有所欠缺!

“嬴政,也是千古一帝嗎?”

此刻,不管再怎麼想要貶低暴秦、暴君嬴政,張良都難以說出那句‘劉徹做的比嬴政好’。

對於民眾而言,劉徹比嬴政好上一些,卻沒有本質性差距,更遑論嬴政所作所為,絕對是功在千秋!

要不是嬴政在位時期做了那麼多事,絕對輪不到劉邦撿漏,更加談不上大漢帝國的輝煌。

思來想去,他開始懷疑,他的復國合不合適?將嬴政拉下馬後,會有比他好的皇帝嗎?

“復國!”想了想,張良依舊堅定自己的想法,卻默默地將時間推遲,反正……“嬴政還活著,就沒法將大秦毀滅。”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部分散落在各地的儒生們眼睛發亮。

他們本就不像淳于越那些人一樣參與各國紛爭,一心只想將學派思想傳承下去,如今看到一位肯‘獨寵’儒家的皇帝,兩眼放光,激動到不能自已!

等!

他們要等!

等到劉徹即位,獨尊儒術!

與之相對的,儒家以外的各大學派的人臉都黑透了。

“獨尊儒術?呵,劉徹小兒,決不能讓你上位!”

心思靈敏的人已經開始踏上去往咸陽的道路。

嬴政再怎麼霸道粗暴,跟著他也好過被廢了好。

。。。。。。

【後世人眼中,劉徹是最偉大的皇帝之一,究其原因不止是他的功績,最重要的是他對後世的影響。】

對後世的影響?

這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他對後世的影響遠超其功績?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所有人緊盯著空中的螢幕,不放過一絲一毫的變化,豎起耳朵聆聽‘天道之音’,不忽視任何細微的聲音。

【自西周起,始有‘諸夏’‘諸華’‘華夏’之概念,春秋戰國之際,黃、淮、江、漢一帶的部族融合在一起,所有人都有了一個共同的成為——華夏族人。】

【然,戰國紛爭不休,諸侯國們不因華夏人的身份而團結一心,百姓不知道‘華夏’這一概念,國家與國家之間相互仇恨。】

【為增強國人自信心,漢武帝將所有華夏人正式稱為‘漢人’,佈告天下,所有人都有了一個共同的民族——漢族。】

【從此以後,強烈的文化歸屬感使得各地再無‘秦人’‘楚人’‘趙人’之分,所有人都是平等相交的漢族人。】

【漢族,又稱華夏族,炎黃子孫,歷經後世數千年之久,漢族仍然是天下間人口最多的民族,具有強大的民族向心力。】

話語還在繼續,各式漢哲學、漢藝術等展現在人們眼前,只是嬴政已經聽不清了,腦海中滿是那句話——各地再無‘秦人’‘楚人’‘趙人’之分,所有人都是平等相交的漢族人。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嬴政狂喜。

他憂愁‘六國餘孽’很久了,始終沒能想到如何更快讓他們徹底歸心,按照眾大臣的討論結果——將原六國子民遷徙到他地,幾代之後,他們就會忘記曾經的故鄉,逐漸歸心,認可大秦。

他也是這樣做的。

在滅魏國之戰,魏國被秦軍佔領了除大梁以外的所有城池,然當年魏惠王建造大梁城時,將城建得極高,周圍水網縱橫交錯,極難攻入,於是王賁引黃河之水天上來……哦不,將黃河之水引入大梁城灌溉,使得大梁城死傷無數。

活下來的大梁人被嬴政遷往靠近咸陽的關中地區,欲使他們在朝廷的關愛下,忘卻仇恨,成為秦人。

當然,水灌大梁一戰也被反覆拿出來,用來形容大秦殘暴。

天知道,當初諸侯國紛爭的時候,別國入侵大秦的時候死傷更多。